清寒中的怒火:「孝」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李宇暉 政治學博士研究生

201408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社會運動的主力往往是年輕人。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從國內親友和網絡上聽到一本書,叫《弟子規》,好像是養娃的人的必備手冊。我之前活了30多年,從沒聽說過還有這麼本書,小時候也沒有人叫我學習過,怎麼現在倒突然紅起來了?手賤搜了一下此「書」的內容。果不出意料,從頭到尾一千多字,全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文化垃圾。比如什麼「父母責,須順承」,「居有常,業無變」,「親憎我,孝方賢」,什麼「喪三年,常悲咽」,「不關己,莫閒管」,「待婢僕,身貴端」;「非聖書,屏勿視」……且不說內容可憎,文字也極其拙劣,比如「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再比如「寬轉彎,勿觸棱」(我暈倒!他以為自己是大貨車嗎?)……
讓21世紀的孩子學這些東西,這腦洞得有多大?這種東西怎麼火起來的?一本之前幾乎銷聲匿跡的東西忽然在現代人當中流行,背後沒有推手是不可想像的。我進而聽到國內網友說很多大街上都有宣傳孝順的廣告牌,就更詭異了。廣告牌是可以用來賣錢的,這麼一個嗜錢如命的政府會願意放棄這個機會?
「孝」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到美國後我養成一個習慣,如果中文裏的一個概念含義模糊,就先翻譯成英文,因為英文資料的解釋往往比較靠譜。結果我發現,英文裏根本沒有「孝」這個詞。還不是說以前有現在被淘汰,而是根本沒有。找到一個近似的英文詞組叫「Filial piety」,查了一下維基百科,原來是從中文的「孝」意譯過去的外來詞彙,特指儒家文化中的父母崇拜。Piety這個詞在英文語境中指的一種宗教性的崇拜,而並非世俗道德意義上的尊重或者利他行為。也就是說,從英語文化的角度看,孝其實是一種給父母賦予神性的宗教現象。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宣傳機構這麼熱衷於宣揚這種古老的宗教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為了讓年輕人承擔養老的經濟責任。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尤其是在社保資金被官員們吃光用盡的今天。但我看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是經濟原因,完全可以通過立法來規定孩子的收入有多大比例用於贍養老人即可。雖然荒謬,但中國何時缺過荒謬的法律?
我認為宣傳孝道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因為老人向來是政治上的保守力量。所謂「隨心所欲而不踰矩」,說白了就是:老人不上街。我不懂其中的心理學原理,但是從經驗上看,年紀大的人確實傾向於避險以及讓子女避險,更善於忍受生活的不公。中國的老人尤其如此。現在50-70歲的人群,恰好是在毛時代成長起來的,既接受過意識形態方面的魔鬼訓練,又對物質極度匱乏記憶深刻,兩方面都導致他們比其他國家的老人更缺少變革的勇氣。由於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執政超過70年,他們大概是現存世界上少有的一生只經歷過一個執政黨的人群,可想而知對政治變革的想像力和心理承受力有多麼低。這讓我想起為什麼經常聽到警方騷擾政治犯父母的案例。如果直接把父母抓做人質,未免吃相太難看,不會經常使用(當然,像陳光誠這樣的特別案例,也免不了連累母親被軟禁),但是通過父母來做思想工作就很常見了。設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年輕人都唯父母命是從,天底下還會有街頭革命這種東西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相關聯,但是有微妙差別的「好處」,就是增強社會的等級化。為什麼獨裁國家都要搞等級?什麼戶口制度,幹部制度,都是等級制度的變體。如果社會上人人平等,統治者要想控制社會就必須直接控制所有人。但是如果等級化,統治者只需要控制少部分高等級的人,就可以藉助他們間接控制低等級的人。孝道在本質上,把社會分成了父母等級和子女等級,統治者無須控制所有人,只要控制了父母等級就萬事OK。
有人說,孝順本來就是好事,何必追究什麼動機。真的是這樣麼?如前面所說,如果孝指的是一種經濟義務,那無需宣傳,立法即可。但如果孝指的是一種權力關係,一種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服從,你憑什麼說它是好事?難道毛時代成長起來的人獲取信息的能力、認識世界的能力,能和互聯網時代的人相提並論?活到老學到老當然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事實是,絕大部分人到了一定年齡學習能力難免會下降。如果一代人在獲取知識的黃金年齡,讀的都是像毛選一樣的垃圾讀物,而他們的下一代在同樣的年齡已經接觸了世界各國經過市場篩選的優秀文化,你覺得誰有能力教育誰?
且不要說代際差別如此之大的中國,就是在兩代人生活方式非常接近的美國,前一代人也通常不會不自量力地對成年子女指指點點。這一點從美國最主流的迪斯尼動畫片裏就可以獲知一二。這些給孩子看的影片中但凡出現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衝突,最終都以子女的獲勝而告終。無論是《阿拉丁》裏的茉莉,《風中奇緣》裏的印第安公主,《小美人魚》裏的Ariel,哪個不是違抗父命和門不當戶不對的屌絲/敵人/低級物種(人類)終成眷屬? 《長髮公主》裏Mother Gothel刻畫的是一個冒充的母親,但是從她唱的那首《Mother Knows Best》裏面,分明可以看出是作者是在諷刺一些真正的父母。言下之意是,你要不給孩子自由,你就和這個女巫一樣邪惡。就連以中國的孝道榜樣為原型拍出來的《木蘭》,都充分刻畫了花木蘭對其家庭角色的反叛,以及對父親迂腐國家觀的反叛。我真的很慶幸自己的女兒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相信她以後可以自信地做出各種人生選擇。迪斯尼就是用這種方式把孩子們帶「壞」,並同時有效地教育了父母。就衝這點,美國的孩子們還會創造出無數個微軟、蘋果、谷歌、迪斯尼,還會繼續成為全球文化的領導者。
最後解開讀者一個懸念。我搜索了一下關於《弟子規》的最早的新聞,發現了一條2009年的不起眼的消息。那時候當朝聖上還沒有登基,但是作為中央黨校校長,儲君地位已無懸念。他在中央黨校的一次講話中有這麼一句話:「我認為,各級領導幹部應該讀讀《弟子規》……」哦,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