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樂道:內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陳振彬 全國人大代表

201410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增加大學學額,解決不了就業問題,只是把問題延後。
為滿足內地青年升讀大學的願望,同時舒緩就業問題、擴大內需以應付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衝擊,內地政府於1999年開始大幅增加大學學位,由當時畢業生每年不足100萬人,增加至2013年的699萬人,2014年再增加至727萬人,每年的平均增幅達到14.9%。
這個快速的增幅,帶來什麼結果呢?
增加大學學額,解決不了就業問題,只是把問題延後,大學生就業問題更加嚴重,2013年,內地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2014年,是「更難就業年」。這是因為職位空缺數目遠遠追不上畢業生的人數,再加上近年環球經濟不景氣,令到大學生數量與勞動力市場出現很大落差。2012年,大學生失業率便高達20%。
另一個失衡的現象,出現於修讀學科與市場人力資源的需求上。每當市場上出現一些新興的熱門行業,相應的大學學科學位亦隨即大量增加,學生一窩蜂的往報讀,結果,幾年下來,到學生畢業了,不是有關行業人才過剩,就是該行業熱潮而過,畢業生沒用武之地,造成就業困難。
再者,大學生人數多了,導致質素有所下降。優秀的學生,仍很優秀;傑出的學生,仍很傑出,但,普遍而言,也有為數不少資質較平庸的畢業生,難怪就業市場亦不斷提高錄用標準,把一些普通職位的入職要求,也提升到研究生。
另一邊廂,不少畢業生以大學生身份自高,對就業環境和待遇期望過高,和市場不相符,他們不屑「放下身段」,前往內地二三線城市或中西部地區工作,那管那些地方有更多的工作和發展機會,對人才的渴求更殷切。
「畢業即失業」,是誰都不想看到的。要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必需多管齊下。首先,政府必須檢討大學學額及學科的均衡,配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此外,政府亦應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更多畢業生到二三線城市或新開發地區發展,平衡全國的人力資源分配。政府亦可考慮向市場,特別是社會或公共服務機構購買職位,為這些機構解決長期沒資源增加必要人手的困難,同時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大學方面,必須改革課程。有些學科課程內容陳舊,不合時宜,亦不配合市場需要,變相降低了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同時,各學科的招收人數亦必須合理,不要把大學學位產業化。大學亦應提升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協助學生早日認清職業路向,裝備自己,未雨綢繆。最重要的,是提升大學生的質素-包括學術和個人品格兩方面。
大學生本身亦有其責任,切忌自我感覺良好而漠視現實環境。他們不應拘泥於眼下的辛勞和待遇,應該有更長遠的目光和目標,做好人生規劃。大學教育不應被視為找份好工作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