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望神州:淺談滬港通的一些細節問題-姚祖輝 全國人大代表

201501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滬港通的整體反應未如想像中熱烈,成交量一直不高。
滬港通自去年11月「開車」以來,這一機制運作基本是順暢的,然而整體反應始終未如想像中熱烈,成交量一直不高,尤其對北水南調有點失望。對此,我諮詢了教授學者、工商界人士及一些基金經理、股票交易員等,以求可以了解市場上對滬港通的全面看法,為滬港通更好地運行出謀劃策。我的建議包括:
1.港股通方面,要求證券賬戶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投資者方可參與,這一門檻比較高。一般來說,可將50萬人民幣放在股市的國內投資者,都具有一定財力,可能一早就於香港開設賬戶,港股通對這些人來說,吸引力不大。因此,隨著滬港通逐步穩定,在有利國家監管與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前提上,可考慮進一步降低開戶門檻,若降至40、30萬人民幣等,都是可行的。
2.滬港兩地股票市場,分別以人民幣及港幣結算,在滬港通情況下,就會涉及貨幣匯率折算問題。國內投資者買入港股,會經過一次「一買一賣」的成交、兩次貨幣兌換,間接可能因貨幣兌換而令成本提高,再加上A股T+1與H股T+0的成交方式,令投資者在計算成本與盈利時,其可預見性降低。據悉,若上交所有望早日進行相關制度改革,將是一個途徑幫助國內投資者降低匯率風險,這不單更加優化了滬港通的制度,也是推進了國內金融改革。
據悉,港交所旗下的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與雙幣即時支付系統相容,在技術上並無障礙。因此,未來香港金管局與港交所應大力研究如何實行部分港股以雙幣報價,幫助國內投資者免除匯兌風險,也會間接吸引更多國內投資者。
3.在港股市場,最小的交易單位元為「一手」,對於那些大型優質藍籌股,「一手」所需的資金不是一個小數目,導致內地投資者對港股興趣較低、且較熱衷投資一些低價港股的原因。在滬港通下,可考慮從「一手」降至「半手」,吸引更多國內投資者參與。
4.在歐盟註冊的共同基金,其託管單位必須能夠對其客戶基金作出「實時監管」,而在滬港通機制下,「實時監管」卻很難實現,這令許多大型歐洲基金未能及時參與滬港通。可喜的是,盧森堡監管局已於2014年12月批准了第一批可參與滬港通計劃的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UCITS),並就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更新其章程以透過滬港通投資A股設置特快申請程式,這一消息算是讓投資機構鬆了一口氣。
因此,要增加滬港通的吸引力,內地應進一步釐清法律程式,並將金融法規與國際接軌,香港方面則需要多下功夫令歐洲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對滬港通的制度有信心,無需對每個基金進行審批。
5.滬港通不熱,與兩地市場不一樣、投資者的「胃口」不同有關。海外投資者較多屬於長線投資,著重於股票本身的質量。國內投資者,對港股還是比較陌生,需要時間認識,也存有「羊群心理」與「跟風現象」,拉動部分股票A股股價越來越高。要讓兩地投資者適應對方市場,則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再者,香港股票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一向以規範、嚴格著稱,A股市場則稍遜一籌,如何更好得規管A股上市公司,則又是上海方面可以提高的方向。
以上是我個人經過與業界人士溝通,而整理出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助滬港通在今年越來越順,推動上海金融改革,並早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