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珍惜自我.珍惜生命──切莫輕生-寬運法師 香港西方寺住持

201502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只要知足就會沒有煩惱,就會幸福快樂。
近年不時有報道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根據香港衞生署統計資料,最近7至8年內,香港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不少中學生遇到考試、感情方面的困難或逆境,沒有選擇積極面對或設法解決,而是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衞生署統計資料顯示,香港自殺人群中24歲以下死亡人數的增幅高居各年齡段之首,在15歲至24歲人群中,自殺佔死因第三位。香港青輔會的調查發現,近5成受訪青少年曾想過自殺,學業、感情和家庭問題是青少年自殺的主因。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表示,2010年香港10歲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個案,較2005年急增43%;當中學生的自殺死亡個案較2008年增加近1倍。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殺已日趨低齡化,且越來越嚴重,引起社會性的關注。
兩、三天前,一名二十四歲青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後,去年返港即入讀香港大學法學專業證書課程(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 PCLL),立志在港加入律師行列,可惜因為抵受不住學業的壓力,昨晨返回學校考試途中,在將軍澳新都城平台輕生跳落天橋頂,身受重傷,脊椎骨折,恐日後有癱瘓之虞。輕生青年居住於新都城一單位,自幼讀書便名列前茅,父母望子成龍供他到英國讀書,在當地華威大學法學畢業後,再在劍橋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去年返港入讀港大PCLL兩年課程,預計今年底完成課程。如今突然自尋死路,嚴重受傷,正在生死邊緣爭扎,實在令人惋惜,令父母痛心。
青少年為何會有輕生之念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 Freud)的分析,自殺這種行為是基於抑鬱的一種「謀殺」行為,是當一個人失去一個他既愛又恨的個體時,由內引發出對個體的侵略性或攻擊性的感覺;若感覺非常強烈,個體便會進行自殺的行為。他又假設,人類自殺行為是因為人類有「死亡的本能」(Death instinct),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本能,會引致個人進行自殺的行為。
另外,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的經歷,分成八個心智成長的階段。他認為,個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都會面臨一個確定的主題,或者說是一個特定的心理危機。青少年群體處於埃里克森人格學說的第五個階段,即青春期(12歲至18歲);這一階段人格發展的主題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Identity and Role Confusion)。因此,青少年容易出現角色困擾和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從而作出極端的行為。
父母望子成龍與課業沉重的壓力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庭是影響青少年的最重要場所。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思想、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情感。一般來說,「溫室花朵」和「專制家長」兩類家庭教育模式,特別容易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促使自殺的發生。「溫室花朵」意指那些自幼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父母寵愛太甚,令其抵抗逆境能力偏低,稍遇挫折便會變得消極,甚至萌生自殺念頭。
另一個極端是「專制家長」,即給孩子安排大量課外活動和額外學習負擔,目的為提升他們的能力,令他們更為優秀、出色,但卻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壓力。
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有關研究顯示,課外活動是導致現今學童精神健康不佳的原因之一。由於家長對「讀書不成便無用」的觀念過於單一,因而往往弄巧成拙,其實最重要是讓學童明白被尊重,學校亦不應純粹追求成為名校。
近年有調查發現,3%小四至小六學生因功課壓力和人際關係曾想自殺。學校分流精英班對學童造成心理壓力,家長及學童需調節自我期望,若學童情緒及學業成績突變,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註冊社工指出,青少年的自殺問題不分貧富,「富裕家長過分寵愛,降低子女抗逆能力;貧窮家庭則疏於照顧,無法紓解子女情緒問題」。
很多研究指出,絕大部分自殺致死的青少年都有精神失常。在香港,自殺致死青少年在死前都會有憂愁、進食和睡眠失常、懶散、逃學、有自殺意念和對學業失去興趣的特徵。總括來說,精神病、抑鬱、絕望和感到孤立都是自殺青少年的共通心理特徵。
青少年仍處於生命的開始階段,本應有美好前途和人生長路,卻選擇了結自己的年輕生命,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敬畏感,也沒有認識到死亡的真正含意,生與死對他們而言仍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導致他們自毀或自殺行為的後果。
佛教對「自殺」的看法
依佛法來說,一個人這一期的生命,其實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的,這個四大(地、水、火、風)所成的血肉之軀,最初是由父母結合而生養,然後經過教導撫育,並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而茁壯、成長。我們的生命,可以說是社會大眾的眾緣所成就的,因此長大成人以後,自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以回報、回饋於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有責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卻沒有權力毀滅自己的生命──自殺就等於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是愚癡無知的行為,是佛法不容許的。
同時佛教指出,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故特別強調「人身難得」;關於「人身難得」,在佛教的《雜阿含經》裡,講了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某一個時候,佛陀住於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一天,對比丘們說:「譬如大地全都變成了海洋的時候,有一隻壽命無量劫的盲龜,每過一百年才把頭伸出來一次,另外,海中有一塊浮木,這浮木中間有一個洞孔,此木頭在海浪裏隨風四處漂流,沒有固定的處所,那每一百年才伸出頭的烏龜,能夠剛好遇到這塊浮木,且又能穿入那個洞孔嗎?」佛陀這樣問阿難。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能的,世尊!」
佛陀問:「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隻盲龜若游到大海的東邊,浮木隨著風漂流,或許是漂到大海的西邊,甚至到南邊、北邊,乃至是南、北四維,四周圍繞的道理也如這樣,依此道理思考,不一定能夠相遇。」佛陀告訴阿難說:「盲龜與浮木,即使是向不同的方向漂流,也還是有機會相遇,然而世間上愚昧無知的凡夫,漂流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復人身,比那盲龜遇到浮木還要困難。」
「為什麼這樣說呢?」佛陀繼續講下去:「那一些愚昧無知的凡夫,不遵行正義、不行持道法、不行持善法,不修行真實法,而且隨順自己的貪、瞋、癡互相殘殺,弱肉強食,造下了數不清的無量罪惡。所以,佛弟子如果對於四聖諦還不理解的,就應該要努力修行,勤求上進,斷除煩惱,不被惑業所間隔。」佛說完此經,諸弟子聽聞佛說法後,心中都非常歡喜的願意奉行佛法。
佛教認為人道於六道中有其殊勝的地方,經中說人間有五事勝過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業地、是行梵行處。又說「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因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所以連諸天也求生人間聞思佛法。而人身卻極為難得,一般人由於過去、現在業力的牽引而會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輪迴。因佛難遇、佛法難聞,眾生起惑造業多,除貪離愛難,所以多墮三惡道,難以得到人身。
我們從這一則「盲龜浮木」的譬喻,便可知道要得人身極為不易,倘若不珍惜人身,努力修行,一旦失去人身,百千萬劫想再有機會來做人,就很難說了。所謂「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這麼難得,生命如此無常,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
珍惜生命 積極人生
我們的生命是由父母賜予的,選擇自殺的青年輕易的了結自己的一生,但卻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和親友;一個年輕美好的生命突然離去,造成「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悲劇,對他們來說可謂極其沉重的打擊。
要知道,世間的一切萬物,從有情到無情,都有它的生命與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我們人類?所以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結束,或因此牽連、傷害到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加以規範、防止。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滅,強求的苟活與自暴自棄的放棄都是不正確的。所以自殺前,應再給自己幾分鐘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決問題,死了如何能解決呢?只要有心振作,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何必用自殺來逃避呢?何必把自殺當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呢?事實上,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徒然留給世間及後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而已。
因此,要防止類似上述新聞報導中青年自殺悲劇的產生和增加,最重要的是加強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明白和學會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而非採取極端行為。學生除學習外,更應具備基本的社交技巧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遇到困難時應積極面對,不應感到氣餒,還要想辦法解決;遇到挫折時應增強本身的忍受性,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然也要增強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困難本身就代表一種成長的機會,當我們克服了,代表我們又往人生更好的階段邁進,以下是社會學者及心理學專家們所提供的,面對困難的七種態度或方法:
(一)、勇敢面對
詹姆士包得溫曾說:「勇敢面對,不見得一定能改變;不勇敢面對,什麼也不能改變。」要有面對各種困難的勇氣,沒有無法度過的困境,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就能活得精采、活出生命。
勇敢面對困境,不失去明天的希望;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用信念改變命運,把每一刻當成最後一分鐘,把埋怨的力氣化為動力,堅持你的信念鬥志,直到最後一刻。
(二)、找出問題
勇敢面對困難是每個人的課題,努力找出問題更是每個人的責任。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嘗試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自己也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你要確實的掌握每一個問題的核心,找到對你最重要的事;將工作分段,並且適當的分配時間,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成功便近在咫尺。困難並不是問題,只有當你無法從中找出問題並克服時,它才會變成問題。
(三)、接受挑戰
不要害怕困難,而是要把困難當成是家常便飯,怕的是沒有面對困難、接受挑戰的勇氣。勇於接受未知的挑戰是自己能夠快速成長的方法之一,別害怕未知的東西,當你最後弄懂它時再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許多。如果你不試著挑戰自己、挑戰人生,你的人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四)、正向思考
一個人是否能夠用正面思考來面對所遇到的困難,會對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你可以選擇難過,但你必須知道難過無法改變任何事。你可以選擇消極,但你必須知道如果你不努力,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對你施以幫助。
正向思考造成正向人生,負面思考造成負面人生。在職場上,碰到不平的遭遇、被交派棘手的任務、遇到不喜歡的客戶等等,往往在所難免,每件事都有一體兩面,選擇去看好的一面,便可以擁有一個正向的人生。
(五)、樂於改變
對一般人來說,要改變實在非常困難,因為改變意味著原本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目前環境的舒適而不敢輕易地去嘗試未知的事物。但只有當你勇於跳出自己習以為常的安逸中,勇敢去嘗試,才知道做了之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或得到怎樣的後果。
很多時候,唯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自己的人生要往哪個方向走,應該由自己決定。當我們陷入困難的時候,往往會對未來抱著悲觀、沮喪的臆想,但是,假如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應對的心態,把困難當成是希望來臨之前的曙光,最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一個人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只要願意接受改變、認真面對生命,不管挫折與困境是如何的襲擊而來,未來一定可以擁有更精采的人生。
(六)、努力進取
幸福快樂的日子必須自己努力去爭取,這別人是無法給你的,你必須花時間去努力取得。梭羅曾說:「一個人滿懷信心,朝自己的夢想前進,並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努力終究是會有回報的。」只要肯學習、肯努力、肯吃苦,最後一定可以取得勝利的果實,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七)、堅持到底
松下幸之助曾說:「面對別人的嘲弄,只要默默地堅持到底,換來的就是別人的羨慕」。堅持,就是一種不服輸的信念或是精神,就是一種堅強而不動搖的、堅定而不猶豫的、堅韌而不妥協的、堅毅而不屈服的態度。
成功的人在充滿困難的環境中找尋機會,失敗的人在充滿機會的環境裡看見種種困難。很多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抱著想逃避的心態,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困難,選擇勇敢面對困難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
所以,我們要認清人生種種困難與逆境的本質,我們應該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服務大眾、就在於成就別人;我們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想到其他人的利益、要想到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我們要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的責任感;試想這麼多人的恩惠,你還沒有報;這麼多的責任,你還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親情、友情、愛情!生命對於我們都是只有一次,所以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為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所以,我們除了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外,更要學會知足。
我們生存在世界上,考慮問題之時要多些知足,少些計較──其實只要知足就會沒有煩惱,就會幸福快樂!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種壓力與考驗,面對這些壓力與考驗,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要不就是快快樂樂地主動接受,要不就是悶悶不樂地被動接受;接受的態度不同,所造成的後果也就是天壤之別;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為什麼我們不能快快樂樂的活著,去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呢?這樣的生命,不是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