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大眼:閱兵與民族主義-郭大眼 獨立評論員
201502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北京今年九月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其理由頗見牽強,因此格外惹人關注。
報載北京今年九月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算算今年並非逢十逢五的大小國慶,同時此番搞閱兵的「抗日戰爭勝利及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理由頗見牽強,因而格外惹人關注。
猶記得十多年前被禁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一幕:北洋水師舉行大閱兵前夕,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閱兵前夕,當著其幕僚盛宣懷的面向他認為「只識弓馬」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作出叮囑。
李鴻章強調:「記住,通過此次閱兵,務必達到三個目的:一、揚我國威軍威,讓對我懷覬覦之心的人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所以,這次閱兵我準備把各國公使、領事還有新聞記者一併請來,讓世界知道我大清水師的軍威浩蕩;二、讓朝廷知道,給海軍的錢用的是地方!借以平息物議,消弭誹謗;三、通過閱兵,調動士氣,凝聚軍心。使我北洋海軍全軍將士,以為朝廷盡忠為榮,以身在北洋為榮。」
閱兵固然是宣揚國威的方式,但國家經過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三十載,國力大增,畢竟與晚清時期列強環伺的惡劣環境大大不同,看不見有潛在的軍事威脅。儘管如此,但國家在沒有宗教信仰,同時共產主義在市場化浪潮衝擊下已幾近破產的情況下,如何既確保黨的領導,又能解決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問題呢?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呼之欲出,似乎已成為凝聚舉國上下官心軍心民心的唯一共同立場與取態,而閱兵正是加強具有排外本質的民族主義教育、掀起民族主義高潮的最佳體現。
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個人自由順理成章地受到壓抑甚至打壓,這也符合十八大以來,官方再三批評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和取態。一九七五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前蘇聯著名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在一九七九年全蘇聯在愛國主義的浪潮下為蘇軍進入阿富汗而歡呼時,他獨排眾議,譴責這是一場侵略。
薩哈羅夫立場鮮明:人道的價值高於國家的價值,個人的自由高於民族主義的號召,他最後獲得千千萬萬的俄國國人,乃至全球普遍的尊重和讚許,但持這種的異見者,在當下的中國內地,不但沒有市場,搞不好更無立錐之地。
晚清積弱,加上政客的鼓動和利用,民族主義一直縈繞在受壓迫的國人心中。種族主義在辛亥革命起了關鍵作用,革命前,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革命一旦成功,國民黨卻又改行「五族共和」的政治口號。經歴長時間的外憂內患,國人心底裏被遏抑的情感,很容易被強國、復興這類概念激發出來。梁啟超曾感嘆說:「中國人的觀念中過去只有朝廷,沒有國家」。
在民族主義高張之時,乍看仿似舉國一片團結,國家管治更「得心應手」,然而以煽動排外情結來團結民心的做法最經受不起挫折,無法根本地、理性地解決問題是硬傷,正如當年義和團事件,其失敗對國人的打擊令國人沮喪失望,導致清朝的沒落。將複雜的國內外政治、社會,甚至經濟問題歸結成一個簡單又「方便」的藉口,民眾更有被野心勃勃的政客蠱惑而做出集體瘋狂行為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