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克拉地峽的開鑿能解「馬六甲之困」嗎?-梁雲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201505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即使有克拉運河的存在為什麼就不會再有一個「克拉之困」?圖為巴拿馬運河。
據中國寧波海事局官方微博的消息稱,泰國克拉運河研究和投資合作洽談會近日在廣州舉行,5月15日中泰兩國有關部門簽署了泰國克拉運河項目合作備忘錄,醞釀多年的泰國克拉地峽運河開鑿計劃終於呼之欲出,有可能真正被排上議事日程並很快動工開鑿,而且其開鑿權基本被中國企業所控制。
擬建中的克拉運河,位於泰國南部的一段狹長地帶,為馬來半島北部的最狹窄處,東西寬度僅為56公里,兩邊分別是南中國海和印度洋,最早提出在這裏開鑿運河的構想可追溯至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泰國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時代,但當時的泰國畢竟難以承擔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曾想在這裏開鑿運河,但時間太短沒有來得及實施,20世紀70年代後這一構想再次被提及,但由於當時泰國南部穆斯林地區存在分離主義傾向,泰國政府擔心開鑿運河後會進一步加劇南部的分裂,因此這一計劃再次被擱置。2004年,泰國他信政府期間,這一計劃再次被提起,中國對這一計劃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且一直在與泰國方面接觸,希望取得該項工程的建設權。
按照目前的計劃,建成後的運河全長102公里,寬度400米,水深25米,為雙向航道的運河,幾乎所有大型船隻都可以通過,這樣一來從南中國海通往印度洋的船隻就不必再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波之間的馬六甲海峽,航程可以比現在至少縮短約700海哩。
多年以來,對於馬六甲海峽,中國國內一直有著一種難言的痛,即有一種所謂「馬六甲之困」的說法。也就是說,中國面向印度洋地區乃至非洲、中東和歐洲地區的對外貿易船隻以及進出這些地區的其他船隻都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但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位於新加波和馬來西亞之間,而新加坡又有美軍基地,因此馬六甲成為中國的戰略咽喉,一旦出現危機,美國將封鎖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海上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鑿克拉運河具有戰略意義,即如果開通,中國的船隻就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從而大大提高中國船隻進出印度洋的安全性和主動性。因此,中國輿論對這次中泰之間備忘錄的簽署,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這不僅僅是最近中國政府正在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成果之一,而且同時也將完全打亂美國的戰略布局,等等。
不過目前看來,即使在克拉地峽真的開鑿運河,也主要是其重大的經濟意義,即利用中國具有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對聯通和加快海外交通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更低的成本,對於促進中國同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肯定具有好處,當然對泰國本身也會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對於東南亞和其他東亞國家都會有實際的經濟意義。
然而,開鑿克拉地峽是否具有戰略意義還需要更長遠地去看,因為所謂戰略意義主要取決於中國的實力增長與外交智慧,即如果中國實力持續增長,那麼即使馬六甲海峽也未必是中國之困,或者外交搞好了,同美國等強國大國並非敵對關係,那麼馬六甲海峽同樣不是中國之困,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貨物不就大都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嗎,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受困啊。可是如果實力發展受到限制或者外交出現孤立,那麼即使開通了克拉地峽運河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即使開通,該運河的控制權也並不會完全由中國掌握,這裏是泰國而非中國,泰國與美國的安全關係同樣密切,在遇到重大安全問題時泰國能否為了中國而脫離美國值得懷疑,何況美國既然能夠封鎖馬六甲海峽,就同樣能夠封鎖克拉地峽運河。
總之,很多所謂戰略利益的說法只是我們國人簡單思維想像出來的一個圖景。目前克拉運河之所以能夠開鑿,自然由於中泰關係不錯,中國有資金技術及開鑿的能力,泰國也有需求,開鑿成功之後,則不僅泰國和中國受益,其他將馬六甲海峽作為主要交通運輸線的國家都可能同樣受益,當然也包括美國、日本這些在戰略上似乎正在被我們認為同我們對抗的國家在內。也就是說,克拉運河建成後完全可能與馬六甲海峽共同並列為所有國家服務的一條海上通道,以滿足更加繁忙的海上運輸。只有經濟上共同受益,才能夠加深彼此的相互依存程度,降低彼此的衝突可能性,從而逐漸減少我們國人的所謂「馬六甲之困」,否則就不僅僅是「馬六甲之困」的問題,即使有克拉運河的存在為什麼就不會再有一個「克拉之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