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天下:今天不能像屈原那樣「愛國」-章文 知名評論員

201606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在人民主權國家,當統治者背叛了對人民的承諾,國為一家一集團之私有,人民就可以群起抗爭,解救國家。
端午節吃糉子,又想起屈原來。屈原素來被譽為「愛國詩人」,這個稱謂放在那個家國一體的時代是對的,但放在現代則是有問題的。「國」是誰的以及怎樣才算「愛國」,不同的體制下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屈原生活的那個戰國末年,七國都是私人王國,屈原效力的楚國當時就是楚懷王的,屬於他的家族。要論「愛國」,肯定沒有人比楚懷王更愛國。滿腹才華的屈原名聲遍及七國,按照當今的說法應該是被獵頭公司熱捧的人物,其他六國肯定恨不得把他挖過去以抽去楚國的棟樑。事實上,除了認死理的屈原外,當時也的確有不少在本國遭遇冷遇的「高才」跳槽到他國獲得優待的。
然而楚懷王能離開楚國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楚國被滅,他本人以及他的家族從此告別錦衣玉食、淪為階下囚。國家之亡對於他這樣的統治者,是確確實實地意味著由主子變成了奴隸,他就真的成為「亡國奴」了。史載北宋滅亡後徽欽二帝及其王族家人們的悲慘遭遇,可謂「血淚斑斑」!居國失國,禍福懸殊,你說皇帝們怎能不「愛國」?
而從老百姓的角度看,雖然他們無法選擇自己在什麼國出生,但其實對於國家的概念很淡薄。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小日子,至於廟堂之上的國家大事不是他們能夠參與的,也就不會關心。
如果遇上一個暴君,弄得日子很難過下去,老百姓會有三個選擇:第一,繼續像奴隸一樣忍受;其次像陳勝吳廣那樣揭竿造反;第三,期待他國義師來解救自己。
顯然後兩者不是「愛國」的表現,尤其是第三種看上去簡直就是叛徒。但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情形時常發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當齊國攻下燕國時,發現燕國百姓簞食壺漿迎接齊軍。孟子對齊宣王解釋說,燕國人這樣做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
還是在同一時期,鄒國與魯國交戰,百姓看着鄒國長官被殺而幸災樂禍,讓鄒穆公很生氣。但孟子說:「豐收時你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災年你守著滿倉糧食,卻讓百姓餓殍遍地,還須唱歌讚美你,既然國家是你一個人的,它的生死存亡又與百姓何干?」
100多年前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兩岸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以冷漠的神情注視著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60年後(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不少清朝老百姓幫助搭梯子。
「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我非常贊同孟子的觀點,對於毫不關心百姓死活的王朝,且不說不為它打仗賣命,就是像燕國、清朝百姓那樣迎接侵略者又如何?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一國侵略另一國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更多的是因為某國政權被暴君竊取、魚肉其民而被國際社會干預。被干預的其實都不是國家,而是某個政權,準確地說是某個依靠私家軍隊的統治集團。當這個統治集團被摧垮,不再有能力危害人類社會的時候,干預也就停止了。
如此國際潮流下繼續渲染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既不符合國際合作與發展的主流,也不利於外交工作。但若有人還要這樣做,則一定有所企圖,列寧知曉他們的動機:「每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愛國主義的破旗就又散發出臭味來」。
那麼「愛國主義」還該不該繼續倡導呢?怎樣才算真正「愛國」呢?我認為不宜多談對外的「愛國主義」,而該重點討論對內的「愛國主義」。所謂「對內的愛國主義」,一言蔽之,就是保護民眾權益不被政府侵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也就是「人民主權」國家。熱愛人民,即是熱愛這個國家。損害人民,也就是在損害這個國家。故潘恩說:愛國者的責任就是保護國家不受政府侵犯。
在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主人,政府是僕人,主人僱請僕人提供服務,有權對服務質量「說三道四」,有權更換不合格的僕人。當統治者背叛了對人民的承諾,變人民共和國為一家一集團之私有,人民就可以群起抗爭,將國家從一家一集團手中解救出來。這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