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漫记:失败的G20舆论再平衡-傅桓 文化观察家

20160817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驳斥谣言的最好办法是提供数据,而官方的辟谣采取的不是这个套路,而是变更说法,这就很不讨巧。
一份官方声明文件近期出现于社交媒体,这份文件对社会上流传的关于杭州G20之所谓谣言进行了辟谣处理。比如,外界传说这个会议预算超过杭州一年财政预算,它辩解说好多工程早几年就部署了;它还驳斥了罢市、封锁城区等传言。
总体上,这份辟谣声明并没有提供确凿的数据,比如它没有提供这次会议一共花去了多少钱,尽管它驳斥了维稳警察没人补助十万元的说法,但对于参与维稳的警察数量也没有提及。还有,它对车辆进入杭州进行盘查而说明,间接证实了过路杭州要遇到的额外成本。
如果辟谣的目的是粉碎谣言,那么,这个辟谣声明的目的并未达到。相反,人们从这份声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证明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这可能是这份声明出炉的决策者没有想到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能知晓G20方面正在努力地进行信息传播的再平衡。
实际上,从G20进入实质性的会议执行阶段开始,舆论就对它极为不利,不断地积累负面印象。最先开始的,是杭州政府粉刷西湖边上的民国建筑,采用了象征皇家的黄色,而掩盖了原本的黛色。这是G20成为一个负面词汇的开始,但这不是结束。
台州某街道干部发表网文,对G20浪费公帑、管控社会等行为进行了批评,对这次会议带来的城市创伤进行了反思。这个文章出来后,G20舆论进入了一个反击的高峰。网文作者郭恩平先是被行政拘留,而后被刑拘,预示着G20的舆论压力已经让浙江承受不住。
郭恩平被捕后,为了消除他的影响,浙江党报发表了评论,驳斥郭恩平的说法,并且认为国际会议提高警戒级别是世界惯例。但这个驳斥,又坐实了更多东西,毕竟在“世界惯例”中驱逐会议所在地居民的只有中国。这是G20舆论开始紧张的表现。
处理郭恩平之后,舆论对G20的负面印象并没有丝毫缓解,各种因为会议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散见于社交媒体,比如严查车辆后备箱,携带矿泉水要逐一拧开试饮一口,无身份证被抓进派出所,住酒店夫妻提供不了结婚证,必须分开居住等消息到处都是。
在这种情况下,杭州乃至于浙江在应对G20舆论方面,再次落入了下风。在没有办法处理具体人的情况下,采取刊发通告的方式,集中抨击社会上广为流传的G20传言,就成为一个不是最合适的办法的办法。其目的,还是要消除负面的舆论影响,为G20树立合法性。
但问题在于,驳斥谣言的最好办法是提供数据,而官方的辟谣采取的不是这个套路,而是变更说法,这就很不讨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官方辟谣的效果,反而是越解释越被动,越解释越证明确有其事。解释的立场,以及变更说辞的方法,削减了官方辟谣声明的最后一点效力。
在更大的舆论洪流中,这份声明就像是一片树叶,被卷进了更为复杂的舆论中,恶劣的G20社会印象并没有丝毫好转,反而陷入了更严重的信誉危机中。官方对G20的辟谣好像泥牛入海一样变得无意义。这不只是舆论生态使然,也反映了当下的社会认知,不接受更精致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