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家庭式煉金成本低回報高 工序不外傳

201704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汕頭貴嶼鎮用傳統家庭式粗糙煉金,講求成本低、回報率高。(電視畫面)
廣東汕頭貴嶼鎮目前仍有10萬人從事廢舊電子垃圾拆解行業,惟他們使用的煉金方式,卻是採用傳統家庭式粗糙提煉,大量招聘農民工徒手拆散電子廢物,講求成本低、回報率高,是賺快錢的捷徑,但卻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據悉,當電子垃圾運至貴嶼鎮的家庭式工場後,會先由人手分拆出鐵、銅、塑膠、電路板等部分,然後用碳火爐烤熔電路板上的零件,如有黃金等貴重金屬,就會採用極具貴嶼特色的方法「洗金」。
所謂「洗金」其實是指用混合硫酸、鹽酸等化學試劑製成「王水」,把含貴金屬的電子廢品「燒洗」,當地稱之為「下高爐」,當銅鐵分離後再以硝酸溶解燒洗物,後經土法工序,便可得到黃金,而其中「王水」的配置比例、土法提煉工序,工場都絕不外傳。
知情人士透露,家庭工場式的粗糙提煉,存在一定的貴金屬流失率,提純度只有90%,無法達到正規工廠提煉的98%。有業內人士透露,貴嶼的生產模式需投入成本500萬至1000萬元人民幣,正常經營半年至一年就可回本。故90年代前後,吸引了數以十萬計來自安徽、湖南等地的農民工湧到貴嶼打工,徒手拆散電子廢物,但大量的電子垃圾殘餘物包括有毒物質,則會被燃燒、堆填或隨意丟棄,嚴重污染環境,其至影響當地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