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布首批「歷史建築」 羅湖口岸入選

201709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深圳首批歷史建築名單。(資料圖片)
深圳市規劃國土委近日公示首批歷史建築名單,共涉及45處建築,包括深圳地標建築國貿大廈、地王大廈及上海賓館等。另外,亦有在1980年設立特區後才落成的建築物,包括港人熟悉的羅湖口岸聯檢大樓,以及僅18年歷史的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引發外界關注。
深圳當局為加強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正式發布《關於公示深圳市歷史建築名錄(第一批)的通告》。其中,地王大廈的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高近384米,是深圳建築面積最大、高度最高的建築物。此外,較新落成的建築物,包括有31年歷史的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而最新的是中英街歷史博物館,1999年5月才開幕。面積最小的是東山古寺墓塔,只有3平方米。始建年代最早的則是兩處明代建築,分別是報德祠和耕隱麥公祠。
由於國貿大廈、地王大廈兩幢商廈皆入選,令民眾關心政府對「歷史建築」的定義及相關挑選準則。國土委在公示文件中引述內地於2008年發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指,所謂「歷史建築」,即是「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化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國土委表示,會挑選近代的建築,是因「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與試驗田」,在此背景下創造了不少物質成就,相關建築「蘊含了豐富當代文化的內涵」,如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和國貿大廈、地王大廈等。文件強調,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不少當代建築對中國而言,都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意義。
對於地王大廈入選,國土委指是因「發生在其上的歷史均是獨一無二」,「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記憶的關鍵片段」;至於國貿大廈,國土委則指「說起最早的建築工程招標,說起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說起那個春天聲震天下的『南方談話』,總會說起這幢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