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製造」觸美神經

201807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陳思慎認為,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及領導地位受到影響,所以發動貿易戰。
美國會發動中美貿易戰主要基於全球戰略考慮,因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在推動一帶一路後,挾着快速的經濟成就,造成新興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向中國靠攏。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及領導地位受到影響,在自認「Must be only one」的思維下,不容許有人與它分庭抗禮,因此發動這場貿易戰。
美國最感到威脅的是,中國提出「2025中國製造」的口號後,將從低端製造業轉為創新智慧型產業,其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大,製造業的平均成本低,快速累積資金成本,有很大的餘力去做研發,因此「2025中國製造」是用市場開放,來換取更多外來投資。但是中國對外來投資有附帶條件,投資者包含技術授權、技術轉移、合資等都有條件設限,中方目的在取得關鍵技術,讓美國在戰略考量上不得不重視。
美國開啟貿易戰,就中長期而言,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因為中國輸美的東西都是基本生活用品,是比較中低階的東西,在加了關稅後,在短時間內,美國也找不到替代的方法和來源,除非是東南亞、印度等國家能夠快速的彌補這個缺口,可是東南亞這些國家,又必須依賴日本、南韓及台灣的廠商在東南亞的投資,卻不是美國所能掌握的。
中國近幾年開始鼓勵創新產業,用國家資本扶植新產業,甚至鼓勵海外的年輕人到中國創業。在鼓勵智能產品的生產、物聯網發展下,美國所擔心的是「2025中國製造」的服務業藉由引進技術,透過手機「支付寶」一類的科技產業持續發展,威脅到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使它不再居於絕對主導地位。因此,美國的這一波貿易戰,不再是貿易保護主義,而是貿易民族主義,以自己國家為優先的思維來主導貿易政策。
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海上絲路」政策幫助開發中國家,特別是東南亞,讓這些國家的工業製品及貿易順差增加,中國就成了領頭雁,這些國家起來後,就有錢來購買中國的消費型商品,又幫中國的製造業輸出找到出口,美國當然不允許這個情形發生。
特朗普上台後找日本的軟銀、台灣的鴻海等大企業到美國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尤其是他上台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目的就是不讓協定綁住美國,要將高耗能的製造業帶回美國,這是美國長遠的布局,以美國優先,才不會造成經濟的失衡,以維持它在全球貿易的領導地位。
台灣高雄樹德科大國際企業與貿易副教授 陳思慎
名家點評中美貿易戰,即上東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