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教院升級成正果 師資下跌實堪悲
香港教育學院正式升級為香港教育大學,十多年「正名」努力終成正果,成為本港第十所大學,誠然是一件好事。可惜同日揭盅的教師語文能力評核(教師基準試)結果顯示,現職教師及準教師的普通話同英文能力雙雙倒退,為這個喜慶的日子帶來尷尬。
根據考評局公布的數字,今年教師基準試在英文科方面,說讀聽寫成績全面報跌,其中被稱為「死亡之卷」的寫作合格率跌幅最大,較去年大跌近十一個百分點,僅有一半考生合格,堪稱慘不忍睹。普通話科不遑多讓,其中「聆聽與認辨」的合格率較去年大跌二十個百分點,只有三成三人合格;「拼音」部分下挫十一個百分點,僅五成五人達標;只限教師參與的「課堂語言運用」,合格率也有所下跌。事實上,近年的教師基準試一再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如「薪俸」當「信封」,「百姓」當「百性」,「污穢」當「誤會」,甚至犯下英文「單雙數」不清等低級錯誤,簡直可以編成一部笑話集。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承擔春風化雨、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重任,如果老師水平有限甚至不合格,不可能培育出優秀的學生,也不可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教師基準試自二○○一年推出以來,一直爭議不斷,有人批評考試「增加老師壓力」,「有政治目的」,爭取取消考試,以「終生進修」取而代之。其實,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沒有壓力的職業只存在於幻想中,關鍵是如何將壓力變成動力。社會上其他專業人士都要經過執業考試,續牌時仍要考試,否則可能失去專業資格,老師作為一個專業,如果不考試,沒有把關,隨時可能有濫竽充數者混入其中,不僅誤人子弟,對其他的敬業優秀老師也不公平。
教師基準試近年漸漸為社會接受,有教育界人士轉而要求將「教師語文能力評核」改為「語文能力評核」,去掉「教師」兩個字,理由是參與考試的多是準備進入教師行列的大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基準試成績不如人意,只能反映現時大學畢業生水平趨降,而不代表現職教師水平不濟。聽起來不是沒有道理,然而正如古人所說,教不嚴,師之惰,大學畢業生的水平與不同階段授課老師的水平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有甚麼樣的學生,就有甚麼樣的老師,大學畢業生一代不如一代,學校難辭其咎,老師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說老師水平很高,只是學生不濟,會有人相信嗎?
香港教育亂象叢生,積重難返,港府施政無能,教育政策朝令夕改,當然要負起最主要的責任,單是現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得到「唔得掂」的花名已經說明一切。但部分教師水平不足,不務正業,粗口橫飛,甚至將政治引入校園,同樣會影響教育界名聲及教育質素。一言以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社會對剛正名的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有志教育事業者有一定期望,既合情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