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要把非常間接的民主變得直接!-黃毓民 時事評論員

201802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今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中央選舉委員會早前宣布,將於十一月二十四日舉行「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經過多次修憲修法後,台灣的民主選舉,中央與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分開舉行(相隔兩年),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含總統、立法委員選舉,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是地方行政首長及民意代表選舉。
朝野兩大黨已完成部分提名作業,通過提名的一些候選人亦開始積極投入選戰。在台灣有近七十年歷史的中國國民黨,經過一四、一六年兩次選舉的嚴重挫敗後,能否在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翻身呢?一四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遭逢自○八年重新執政以來最大的一次政治衝擊,這個曾經在台灣長期執政的政黨,只能在六個直轄市市長選舉取得新台北市一席,以及在十六個縣市長選舉取得五席,當時仍然在野的民進黨則贏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四個直轄市市長和九個縣市長席位,整個台灣地方自治版圖一片「綠油油」。國民黨失去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掌控權之後,此消彼長,導致兩年後的總統和立委選舉再次慘敗,民進黨在野八年後終於重新執政,台灣經歷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完全執政」一年多以來,蔡英文政府意識形態掛帥,施政不受人民歡迎,民望跌至谷底,但國民黨卻做不好反對黨的角色,根本無法制衡顢頇無能的民進黨政府。所以,未來的兩次大選,國民黨的選情都未可樂觀!
台灣無疑是華人社會最民主的地區,但這種以人民投票、議會立法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已是百病叢生,在台灣的實踐更因為藍綠兩大政黨的意識形態爭議,只問立場不問是非,令人民投票感性重於理性。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竟然沒有改變台灣民主選舉「選黨不選人」的「傳統」,一到了選舉,「人民至上」只是政客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實情卻是人民變成政黨奪權手段。
民主理論先驅者認為,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個權力爭奪不需訴諸暴力的機制,民主政治可以做到把政治鬥爭中的暴力成分徹底消滅,那些較為成熟的民族是已經做得到。暴力成分之所以能夠消滅,並不是因為人們停止權力爭奪,而是因為此種爭奪可以在法律範圍內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民主選舉)。有了民主的政治體制,「彼可取而代之」不會再是殺頭的玩意。但民主理論先驅者顯然沒有預期政黨活動今天在政治選舉中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選民並不是「選賢與能」,而是「選會贏的人」,選的是政黨提名的人,經過政黨提名此一過濾作用,選民的選擇自由便非常有限。在政黨取代選民成為政治機器的「第一推動者」的政治現實底下,選舉在哪裏都是吵吵鬧鬧,誹謗、抹黑的文宣滿天飛,所謂「神聖一票」、「含淚投票」,其實都是政黨哄騙選民的政治語言。
於是,反對民主政治的人便可以振振有詞:民主選舉並不代表公意的存在;即使有所謂公意,也不是出於人民的自發;就算有所謂公意存在而且是出於人民的自發,也不代表民主選舉制度能夠彰顯公意。反對民主政治的人也會說,選舉不能代表公意,因為民主國家的投票率都很低;在政黨的操控下,真正為人民擁戴的人未必能夠成為候選人。坦白說,民主政治的敵人的批評、責難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可以「因人廢言」嗎?
要消滅政黨的哄騙、欺詐成分,便要把現行非常間接的民主體制,變成較為直接的民主體制。現行民主政治的缺陷,並不是因為民主太多,而是因為民主不夠。台灣的民主政治真正可以炫示同文同種的國度,就是人民對「主權在民」的明慧固執,不再被藍綠兩大政黨哄騙,實現「公投制憲,重新立約」的直接民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