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成地主經濟-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1807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殖民地政府在麥理浩管治下開始整頓貪污,推行發展大計。當時也是房地產最受壓制之時,香港一半人口居於出租公屋,也沒有富戶政策,不少家庭以公屋為安居樂業之所。另一半人口住私樓,卻受制於政府嚴厲的租務管制監控,偏於租戶而不是業主,購置房產無論對個人或公司都不是投資的重要選項。正因如此,個人和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不會變成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而是可投入個人的教育和創業投資中。生活與生產成本受控,社會的經濟增長不高但穩定。
殖民地政府有千般不是,但為了它的政權,壓抑房地產,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居,卻是一大良政。當然,這也是英國政府的命令。中英談判英國失敗,香港必定回歸,英國政府便放棄對房地產的壓抑,麥理浩的十年公屋大計中途而廢,租務管制逐步取消,就連以往衞星城鎮的綜合平衡發展方法也轉變,一切以樓價上升、殖民地政府地價收入作為目標。中國政府誤信英國,以為房地產發展才是正常,親近中方的香港商界也以新興房地產商為主,防範之策只是扣起部分土地不讓殖民地政府出售。在人口增加底下,這也變成樓價穩步上升的基礎。回歸二十一年基本上變本加厲,甚至減少土地供應,壓縮出租公屋。
當前的香港已變成地產主宰、地主經濟,更多人變成業主,利益所趨,樓價只能漲不能降。特區政府的角色變成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