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廣納國際人才-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1807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大灣區討論引進人才、技術來推動地區的產業升級和創新,許多措施都着重硬件和配套措施,抄襲了不少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方法。可是,近代歷史最大的技術轉移與創新,來源自人才的遷徙,而遷徙未必依靠硬件、軟件的配合。
一是二次大戰前猶太裔科學家從德國和歐洲遷徙至英國、美國,帶來兩國數學、物理學的大發展。二是二戰德國戰敗後,美英法和蘇聯搶奪德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甚至把德國積累的技術文件、整個工廠連人帶物搬走,開啟美蘇的太空科技。三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援助中國,大批中國海外科學家從歐美回國,建立起中國的國防科技與科學體系。四是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大批猶太裔科學家、工程師從前蘇聯和東歐移民以色列,造就以色列強大的國防科研、軍工和產業創新。這些大轉移依靠人才把技術轉移,主要出自政治因素,不是靠收入、軟硬件配套來吸引。
美國在六十年代之後開啟的世界科技領先,靠的是德國科學家的基礎,美國龐大的聯邦經費投入,和其後吸納全球精英來支持其科研發展,其中主要是人才,特別是海外的人才,不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人才。中國當代的技術發展,一靠海外回流的科學家,二靠在政治動員下的本土精英,但更近期烏克蘭科學家帶來的技術轉移也是關鍵。中國已開始在科技上與美國競爭,人才因素會更形重要,因而不少海外華人回流,一帶一路正好作為引進人才的平台。大灣區的國際化應作領先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