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從災難中取經-畢日堯 傳媒人

201809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七百萬市民剛熬過超強颱風山竹的襲擊,萬千港人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時,有高官已急不及待地攞彩,指香港安然度過了歷來首遇的罕見超強颱風,政治表功心切,聽在市民耳中,卻滿不是味兒。山竹的威力,不但踢爆了香港防風能力脆弱,更讓人看清特區政府行政體系僵硬的真面目。
香港可謂全城戒備迎山竹,但事後仍是災情處處,約五百名市民受傷,部分地方停電甚至停水,斷樹阻路,垃圾圍城,窗破家毀。當一個中心附近最高風力達時速二百二十公里的颶風肆虐,香港的基建根本不夠硬淨、行政體系不夠機動、救災隊伍不夠專業、甚至災後復原能力也不夠快速。
有市民聚焦政府在風後翌日不宣布停工,斥是勞民禍人;也有市民指摘本港公共設施脆弱,鐵路及公路都一度中斷。這些批評值得港府深思。得益於過去二十年的防洪及排污基建,香港在今次風災中免卻了大範圍水浸之苦,但颶風的威力,仍令大量商業機構、市民家居被重創,經濟學常講的破窗理論,即一個窗子被砸破,會引發整個裝潢工業及裝修工程的連鎖反應,正在香港被驗證、被集體實驗,但香港要付出的成本,遠不是換幾個窗子的經濟利益。
香港社會的運作以市場為主,機制上的確沒有內地及台灣的行政停工命令,但特區政府是否應吸取今次教訓,在超強颱風日益增加的威脅下,研究讓社會井井有條復原的規則,例如把社會運作分工為緊急、非緊急、全天候或支援產業等。試想想,若今次災後復工規模減少一半或三分之二,這樣的香港是否更安全、更可愛呢?
還有,港鐵及運輸工具是城市的大動脈,港鐵露天段易受衝擊在今次亦暴露無遺,港府運輸部門及港鐵有必要研究擴建地底網絡或改建露天段為隧道式網絡的可能性。從災難中取經,香港才不枉捱了山竹一記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