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股神教你應對大時代 上車有秘笈

2015040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為上車,有八、九十後決定慳錢、炒股儲首期,卻受人異議。事實上,生於經濟未起飛年代的香港人,何嘗不是靠節儉、靠投資而買樓?有荃灣股神之稱的陳志強細數前塵往事,分享個人買樓和投資股票的發迹史,並深信當前炒股好過買樓。
現年74歲的陳志強每天都到荃灣證券行炒股,為的並不是要短炒獲利,而是保持頭腦清晰,藉分析市況來訓練思維。記者訪問他首次置業的經過時,他對答如流,回憶如泉湧而出。
11萬九龍塘買千呎單位
「第1層樓喺1970年買,當時係九龍塘筆架山的義本道單幢住宅連一個車位,實用面積1,000呎,叫價11.5萬。」記者被他的答案嚇倒,心想,首次置業已買豪宅,難道他是「富家子弟」?他卻回應指,當年樓宇根本沒有分豪宅與否,只是該區樓價較貴而已。
60年代初,陳志強中五畢業從事出口紅木傢俬的工作,月入約180元。「當時做日本生意好興旺,好多日本遊客訪港,我就經常接觸日本人,加上自己再讀夜校進修日文,無多久就被美資公司挖角,到機場免稅店賣煙酒,人工一跳就跳至約400元1個月。」
他指,當年在機場工作雖然薪金較一般職業高少許,惟日常消費都很節儉,每月儲蓄一半人工。婚後,陳志強亦沒立即置業,待工作10年後才正式上車,買入義本道單幢住宅,當年他29歲。
被股友譽為「荃灣股神」的他,早於1968年已經涉足股壇,惟剛巧出現石油危機,「當年股市可以由1,800點急挫至500點,好危險的!好在我只係少量投資,所以不是蝕好多。」他認為,70年代的買股票猶如賭博,不能靠炒股賺錢。
當股市大上大落之際,香港房地產市場於70、80年代開始起飛。「1976年我以26萬出售物業,再搬去隔離街義德道,單位連兩個車位售價56萬,實用面積1,640呎。我想家人住得舒服些,細屋搬大屋,從來都無想過炒樓。」
87年玩莊家股蝕百幾萬
80年代未,股市及樓市大幅震盪。「我曾沾手買莊家股,好似1987年咁,當日係黑色星期五,我不記得買邊隻,只記得一開始就蝕100萬,但沽又沽唔出,最後損失百幾萬。自此之後,我不玩莊家股,揀有基本因素支持的股份。」
1989年,他亦出售九龍塘住宅,單位連2個車位合共賣出385萬,賺近6倍。他安排太太及子女移民美國,自己則決定繼續留在香港。「我想仔女可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決定賣樓套現供仔女去外國讀書,自己就在深井買間90萬,實用面積800呎的單位自住。」
90年代,香港樓市盛極一時,市民買磚頭自住外,更用作投資。然而,陳志強卻在1997年決定放棄做業主,「當時樓價好高,我決定持現金,部分用作投資。深井單位賣500多萬,升值約5倍。1個500萬的單位,租金1萬元,好明顯樓價不合理。」隨後香港樓市迅速陷入大跌勢,大部分業主都成為負資產。
勿去到盡 要為自己留後路
陳志強當時寧持現金做投資,亦不買磚頭,投資戰績亦相當理想。「2003年約13元吸納東方海外(00316),持貨多年,約40元高位就沽貨。2007年期間,政府宣布入股港交所(00388),刺激股價做好,升至195元,我當然快手沽貨賺得逾200萬元。」自此,他被稱為「荃灣股神」。更甚的是,他翌年決定再次上車,購入深井1個200萬的單位。
「我從來都不跟羊群心理,無論樓市、股市,升到一個不合理水平的時候就要脫手。不管買股又好、買樓又好,都不要去得太盡,要為自己留有後路。」
當年捱苦 眼淚在心裏留
回顧過去,陳志強認為買磚頭好過買股,全因股市上落波幅大。不過,面對現時股樓齊升的局面,他卻指當前買股好過買樓。「雖然港股近期不斷爆升,惟內地政府推行多項政策刺激股市,同時內地全年經濟增長要保7,所以我對港股不會睇得太淡。」
相反,他稱現今樓價水平不合理,雖然大跌機會不大,惟上升的步伐亦會減慢,想買樓就要等時機,並從居屋入手。「現時的後生仔經常抱怨,當年我們是眼淚在心裏流。最緊要肯勤力做事,現時的後生仔有甚麼事就攤大手掌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