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志良:低效貸款恐累經濟
201704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低效國企仍不斷獲得貸款,經濟增長恐受拖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鄺志良在東方產經專欄「名家筆陣」中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下滑,中國難獨善其身。為穩定經濟,中國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刺激經濟方案,四萬億元約等值於當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金額之大可說是史無前例。刺激經濟方案效果亦令人鼓舞,2009及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分別為8.5%及10.3%,不但穩住內地經濟,同時減慢全球經濟下滑,中國舉措當時贏得不少好評。
相對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中國當時甚至直到現在,刺激經濟的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透過大量借貸刺激經濟,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刺激經濟手段則比較多元化,包括量化寬鬆(增加貨幣供應)、財政政策(增加國家財政支出)或透過發行國債增加國家支出刺激經濟。
筆者並非想指西方的刺激方案勝過中國,而是想指低效貸款只會令刺激方案短期有效,長遠反而拖慢工業升級,甚或令整體增長停滯不前。
分析數據,不難發現銀行對國企的新增貸款速度自2000至2008年持續減慢,對民企(私企)的新增貸款則有所增加,這改變不但反映中央對民企的重視有所增加,更合乎投資效率原則。
有研究指,1998至2007年中國國企的盈利率平均低於私企9%,這意味國企過往坐擁大量銀行貸款,但創造較低盈利。銀行對國企減少貸款,提升貸款效率絕對可取。
惟自2008年推出四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後,情況又一度被扭轉過來,流向國企的新增貸款又再次上升,對私企貸款的比例又再次減少。
以去年上半年數字為例,根據財政部公布資料,去年首七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為24.88萬億元,實現利潤1.31萬億元,按年跌6.5%。去年6月份新增貸款為1.38萬億元人民幣,國企投資大增兩成,公共投資也年增20.4%,但民間投資增速卻放緩至2.8%,這反映國企在盈利下滑時,仍能輕易取得貸款,中小私企貸款難的情況根本沒有明顯改善。
這種借貸資金與效率錯配的情況再度出現,不但連續六年推高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和餘額,更甚是,不能把更多資金投放在較高效率和盈利能力較強的私企,讓私企有足夠財力投放在科研發展,改善產品設計和質量,提升私企競爭力及發展空間。
與其不斷利用貸款養活某些低效國企和製造大量剩餘產能,不如讓貸款真正市場化,讓資金流向私企,當私企不斷擴展時,便有可能將國企部分冗員吸納,逐漸實現國退民進。此舉不但有利工業發展和升級,同時亦能遏止高踞不下的不良貸款比率和餘額,減低內地金融風險。
綜觀而言,過去一年多提出的去槓桿,只是把較有效率的民企「去槓桿」,效率較低的國企「增槓桿」,這種本末倒置做法只會推低全國企業的產值和盈利,最終令提振企業效率裹足不前,經濟增長必然受拖累。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
─ ─ ─ ─ ─ ─
「致富智庫」領悟理財/職場智慧,一Click改變一世
東網已全面支援360影片及相片,讓你全方位睇盡新聞大事,恍如置身現場,立即登入東網360專頁:
「東網Money18」全新功能「板塊追蹤」,助你分析投資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