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孫明春料內地金融機構10年內可達成碳中和

202104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海通國際(00665)去年加入中英金融機構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組,成為項目中首家中資投行。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稱,中國金融機構有條件在10年內達成碳中和,而作為資本市場的中介,積極展開各類綠色金融業務、降低自身在投融資活動中的碳足迹,以起出「表率作用」,推動其他行業的低碳發展。
金融機構經常有跨國或跨地區的工作需要,如進行盡職審查、路演等。他表示,機構能更善用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源,而路演則可透過技術解除,如網上路演等,而中國金融部門的碳排總量佔全國不足0.3%,如果通過購買碳信用實現「碳中和」,每年總成本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2019年中國金融部門的GDP達7.6萬億元,相較而言,成本很低。
中國去年提出將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孫指,中國經濟仍在中速增長,未來10年的碳排放仍會增加,要至2030年才會實現「絕對排放量」下降。
他解釋,若中國GDP每年增長5%計,2030年的經濟規模較目前增加逾60%,在減碳技術不改變下,GDP增長的同時亦會增加碳排放。由於部分企業轉型具難度,亦需要時間提早準備。
被問到煤炭等高碳排放的企業影響,孫表示,若要求高碳行業即時轉型,可能對經濟及社會造成很大影響,而部分行業日後在碳中和過程中,其資產或失去其價值。舉例指,煤業屬高碳排,日後煤消費會減少,甚至沒有,故這類高碳行業需要利用現有的財力,把握產業及技術轉型,逐漸由高碳行業轉為低碳行業。不然,或要面臨龐大的財務壓力,如資產減值及債務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