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秉鈞:新股認購規則大地震 中籤機會恐大降

2025年02月07日 06: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蛇年已至!蛇舞新歲,靈蛇獻瑞,筆者先在此祝願大家投資靈巧像蛇,化危為機從中獲利!
儘管港股市場近期表現欠佳,但新股認購熱潮依然不減。最近較熱門的新股「神話」是布魯可(02593):超額認購達6000倍!在萬眾矚目的關注下,首天仍能大幅上升收盤,令投資者首日獲利豐厚,每手利潤過萬。這種現象反映了香港新股市場的特殊魅力。
事實上,市場研究機構Live Report的數據指出,歷史上認購倍數最高的十大新股中,九成在上市首日均有不俗升幅。這個現象至今仍然持續,成為港股市場中少有的賺錢工具。
這種美好的投資良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香港獨特的新股回撥機制。根據目前規則,當公開認購超額達到特定水平時,原本分配給國際配售(主要參與者為機構投資者)的股份會適當回撥至公開發售部分(零售投資者可參與的部分):認購15至50倍:公開發售部分(零售投資者可參與的部分)配額增至30%;認購50至100倍:此配額達40%;若然認購超過100倍:此配額最高可達50%。
然而,港交所近期提出改革建議的諮詢文件中,擬將散戶初始配額降至5%,回撥上限減至20%!
諮詢文件給出的原文理由是這樣:「公開認購部分的最低分配規定連同回補機制,減少了可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的主要定價者的股份比例,發行人或因此選擇把最終IPO發售價定得較高,即使建簿配售部分,可能只有少數投資者接受該價格,導致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的風險增加。」筆者簡單的解讀理解就是交易所認為在避免機構投資者配額被過度稀釋的情況下,可以防止公司定價過高導致後市表現欠佳。
但這個論述似乎缺乏數據支持。筆者分析過去一年(由24年3月8號樂思集團(02540)開始起計)的新股表現
先說整體:
順利上市的新股數量為72隻,當中有61%於首日收盤中錄得正面升幅表現;
然後筆者再拆分以下方式去看:
沒有啟動回撥機制的冷門新股(認購未達15倍),股份數量為26隻股份中,62%在首日收盤錄得升幅;
啟動回撥機制最高上限(回撥50%)的熱門新股(認購逾100倍),股份數量同樣為26隻股份,同樣有62%錄得升幅。
筆者發現非常有趣的一點,就是無論回撥是否進行,股份升跌比例幾近一致。數據清楚顯示,股價表現與回撥機制並無關聯。相反,若落實新建議,相關股份的升跌比例是否會提高,筆者並不肯定,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廣大散戶投資者在熱門新股能成功認購的機會,將會被大幅降低。
筆者個人認為,要提升新股市場吸引力,關鍵在於吸引優質企業上市,而非透過削弱散戶權益來遷就部分基本面較弱的公司。
回撥機制自推出以來,一直是香港新股市場的核心基礎,為維持市場活力發揮關鍵作用。針對熱門股票,公開發售與國際配售比例為「每邊各半」、以「公平」作為分配的核心,整個設計都是盡顯前人智慧。新的改革方向對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是否一定帶來好處,這沒有明顯定論,但卻以動搖香港資本市場多年來建立的公平分配原則作為代價,這值得不?
此次諮詢的改革方向值得市場深思:我們是要維護一個公平共贏的市場環境,還是要向某些特定群體傾斜?這個改動將影響香港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基石。本次改革仍在諮詢當中,未有最終定論。不過筆者仍樂觀相信,相關當局最終一定會給予市場一個具智慧的決定。
富途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 陸秉鈞(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其及其有聯繫者並無擁有上述建議股份發行人之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