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秉钧:新股认购规则大地震 中签机会恐大降
2025年02月07日 06:00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hk/bkn/cnt/finance/20250207/photo/bkn-20250207060054098-0207_00842_001_01p.jpg?20250206214819)
蛇年已至!蛇舞新岁,灵蛇献瑞,笔者先在此祝愿大家投资灵巧像蛇,化危为机从中获利!
尽管港股市场近期表现欠佳,但新股认购热潮依然不减。最近较热门的新股“神话”是布鲁可(02593):超额认购达6000倍!在万众瞩目的关注下,首天仍能大幅上升收盘,令投资者首日获利丰厚,每手利润过万。这种现象反映了香港新股市场的特殊魅力。
事实上,市场研究机构Live Report的数据指出,历史上认购倍数最高的十大新股中,九成在上市首日均有不俗升幅。这个现象至今仍然持续,成为港股市场中少有的赚钱工具。
这种美好的投资良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独特的新股回拨机制。根据目前规则,当公开认购超额达到特定水平时,原本分配给国际配售(主要参与者为机构投资者)的股份会适当回拨至公开发售部分(零售投资者可参与的部分):认购15至50倍:公开发售部分(零售投资者可参与的部分)配额增至30%;认购50至100倍:此配额达40%;若然认购超过100倍:此配额最高可达50%。
然而,港交所近期提出改革建议的谘询文件中,拟将散户初始配额降至5%,回拨上限减至20%!
谘询文件给出的原文理由是这样:“公开认购部分的最低分配规定连同回补机制,减少了可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的主要定价者的股份比例,发行人或因此选择把最终IPO发售价定得较高,即使建簿配售部分,可能只有少数投资者接受该价格,导致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的风险增加。”笔者简单的解读理解就是交易所认为在避免机构投资者配额被过度稀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公司定价过高导致后市表现欠佳。
但这个论述似乎缺乏数据支持。笔者分析过去一年(由24年3月8号乐思集团(02540)开始起计)的新股表现
先说整体:
顺利上市的新股数量为72只,当中有61%于首日收盘中录得正面升幅表现;
然后笔者再拆分以下方式去看:
没有启动回拨机制的冷门新股(认购未达15倍),股份数量为26只股份中,62%在首日收盘录得升幅;
启动回拨机制最高上限(回拨50%)的热门新股(认购逾100倍),股份数量同样为26只股份,同样有62%录得升幅。
笔者发现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无论回拨是否进行,股份升跌比例几近一致。数据清楚显示,股价表现与回拨机制并无关联。相反,若落实新建议,相关股份的升跌比例是否会提高,笔者并不肯定,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广大散户投资者在热门新股能成功认购的机会,将会被大幅降低。
笔者个人认为,要提升新股市场吸引力,关键在于吸引优质企业上市,而非透过削弱散户权益来迁就部分基本面较弱的公司。
回拨机制自推出以来,一直是香港新股市场的核心基础,为维持市场活力发挥关键作用。针对热门股票,公开发售与国际配售比例为“每边各半”、以“公平”作为分配的核心,整个设计都是尽显前人智慧。新的改革方向对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是否一定带来好处,这没有明显定论,但却以动摇香港资本市场多年来建立的公平分配原则作为代价,这值得不?
此次谘询的改革方向值得市场深思:我们是要维护一个公平共赢的市场环境,还是要向某些特定群体倾斜?这个改动将影响香港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基石。本次改革仍在谘询当中,未有最终定论。不过笔者仍乐观相信,相关当局最终一定会给予市场一个具智慧的决定。
富途证券香港首席策略师 陆秉钧(作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其及其有联系者并无拥有上述建议股份发行人之财务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