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in life:毒膠,是城市的原罪

201610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很多不環保的生活、行為和消耗,都是出於人的方便,例如飲膠樽水。彭凱恩希望藉着「撲水」可以減水膠樽的消耗。
塑膠樽,是城市進步的一大標誌。隨街可見,口渴就買,飲完就掉,方便、衞生、價錢又平。這種方便帶來的後果就是一日有528萬個膠樽被丟棄,而分解一個膠樽需要1,000年。這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彭凱恩,怎樣看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半年前她停止律師工作,歸隱田園,全職成為環保的前線勇士,而她的第一仗就是膠樽。當年自由行高峰期,她看到地鐵的便利店門口外擺放的膠樽飲料,愈來愈高,甚至比人更高,「很多不環保的生活、行為和消耗,都是出於人的方便,例如飲膠樽水」。我們所住的城市不是孟加拉,不是非洲肯雅,不是沒有乾淨食水的地方,彭凱恩認為膠樽水是不應該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在這個地方上。
環觀不少地方都有飲水機,不過坊間也有不少用飲水機洗手洗腳、吐痰等的情況,令很多人對飲水機卻之不恭。但彭凱恩卻認為這是反智的表現,「香港是一個有質素的公民社會,我們又是不是應該去教一些無質素的人,飲水機不是這樣用,洗手的話入廁所吧,而不是因為有些低質的人亂用飲水機,所以我就不用,你裝我也不用,我寧願買膠樽水。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是不是想這個地方變成這樣」?
在成立「撲水」這個應用程式前,彭凱恩也跟一般想開始實踐環保的人一樣,想在公餘的時間,為這個城市出一分力,「一開始參加傳統大型的環保團體的義務工作,他們只會安排一些最簡單的工作,例如派傳單,叫人簽名等等,但我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做到更多」。之後她亦有參加一些規模較小的環保團體,可是成員各有正職,只有在放工時間出來開個會,完了好似沒事一樣,進度很慢。這不得不令彭凱恩構思第三條路。
「那時候無意之中看到,倫敦已經有這個飲水機地圖,人家也有了,為甚麼香港還沒有飲水機地圖?所以就開始自己做一個!」在2013年,她開設「撲水」這個應用程式,希望由源頭減少膠樽消耗。在收集飲水機的位置同時,她也收到不少人主動報料。位於中環的VELO6單車Café,負責人William就主動提供斟水熱點:「其實也有不少單車發燒友會在這裏補充水源,我又不認為任何事都要計較商業回報,反正水每日都要飲。」
「撲水」除了是飲水機地圖應用程式外,上個月他們更開始貼近公眾。彭凱恩和她的朋友們自發在Pinkdot活動上提供3部水機,當日推算到有大約3000人使用,更加實實在在緣頭減廢。她說,「活動上的人看到水機的反應是,嘩,水呀!其實滿足感是很大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
環保,是一個生活的選擇:有些人過着野人一般的生活,有些人為環保遊行示威,有些人選擇食素……選擇沒有好與壞,只有適合不適合。「我盡量不買新衣服,不是因為我窮,不是因為我沒有錢,而是想告訴大家環保生活方式有很多方法,不是走到很極端或是到苦行僧的程度,才叫做環保。」這個城市,總有人時刻醒覺,總有人不遺餘力,但單憑彭凱恩又可以做到幾多呢?你說你愛這個城市,又肯不肯站出來,解決這個毒膠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