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tte 一個時代的結束

香港時間
2017年07月15日(六) 17: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colette將於今年12月20日結業,一代傳奇終將消失,變為集體回憶。
1/7
成立20周年的colette一直是時裝人的朝聖地。這間位處巴黎市中心的時裝名所,自1997年起一直與時裝之都風雨同路,也將「時裝店」這個單位昇華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到今天,雖有很多時裝店自稱為Concept Shop,但colette可說是第一家玩概念的時裝店。正如其店長Guillaume Salmon所言:「Everything you like I liked 5 years ago!」可見colette一直都走很前。不過,上星期主理人Sarah Andelman卻突然宣布:店舖將於今年12月20日結業,原舖位將由Saint Laurent接手。一代傳奇終將消失,變為集體回憶,教人不勝唏噓!
母女攜手 劃時代觸覺
1997年,生意人Colette Rousseaux聯同當時在《Purple Magazine》實習的女兒Sarah Andelman,於Rue Saint-Honoré開設時裝店colette。店舖最初只是以adidas、Nike、New Balance等Streetwear為主,之後才引入A Bathing Ape、Supreme、Comme des Garçons、Hussein Chalayan及Dior Homme等大牌。聽到此,大家可能會「踢館」地問這樣有何出奇?現在全球各地稍有名氣的時裝店不就是引入這些品牌嗎?但真相是如果當初沒有colette,時裝店的概念與格局就未必如此。
在廿多年前,Street Fashion與High Fashion界別可謂老死不相往來,你有你巴黎行時裝周,我就有我與紐約踏板塗鴉,無論顧客還是業內人士都彷彿是兩幫截然不同的人種,更遑論將它們共融在同一間店內。然而這兩母女卻有着非凡的眼光,親自將各門各派的時裝引進其中不特止,更將各類生活家品、書籍、音樂、電子產品及食品帶到店中。這些看似跟時裝無關的層面,經她們包裝推銷過後卻是Fashion得很,也讓大家認識到時裝原來不止衫褲鞋襪,生活中平常不過的物品,也可以是時尚的一部分。這些如今看似理所當然的概念,正是colette當初一點一滴灌輸給大家的。
時裝之精度
談到服裝,雖然不少人批評colette近年商業化了,但它所展示的時尚觸覺和見解卻依然獨到。店內的單品均由Sarah及多位團隊成員親自挑選,有時Sarah從某個品牌過百件服飾的Collection中,可能只引入數件作品(無論大牌或新牌也是如此)。所以在店內,每個品牌都甚少有專屬的Corner或一整排的專屬貨架。往往是頭幾件掛着的Junya Watanabe和Julien David的服飾,後排便會出現Alexander Wang或Alaïa的作品,短短一排衣架上,卻已匯聚歐美亞以至非洲最出色的時裝產品,這些無分國界、新舊、高低的宏觀眼界,正是colette另一引人入勝的地方。
終須一別
正正是colette這份桀驁不馴引領它的成功,但也基於這份自我個性而令它結束!自創立至今,colette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Colette Rousseaux與Sarah Andelman一手一腳打理。Sarah也曾經明言colette絕不會假手於人,那怕生意再好,亦從不會於任何地方開設分店,因此隨着Colette Rousseaux本人年紀漸老,colette店終於今年年尾宣告「退休」;是定律使然,也單純是這間傳奇名所結束的理由,甚麼經營不善而虧錢或恐襲陰霾使其結業,都是無稽之談呢!
Colette Rousseaux(左)與女兒Sarah Andelman,店內表面上賣東西,內裏實情就是賣二人的品味──巴黎人頂尖時尚品味。
colette打破傳統時裝店的格局,將Pop-up Store與Gallery等概念帶入店內,最近2樓就改裝成BALENCIAGA的Pop-up Store,其恍如賣手信的手法亦引來不少人非議......
colette佔地8,000呎,樓高3層;1樓地面主打Street Fashion及一系列周邊產品;2樓主打尖端High Fashion;地庫則是概念餐廳。
跟Dover Street Market(DSM)一樣,colette是間擅長玩Crossover的商店,歷年來推出過不少經典聯乘作品。
colette的Window Display也是令它舉世聞名的一大看點。
除實體店外,網店版的colette也十分出色。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