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配方不同 一樣化濕清熱

201907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清補涼」不同藥店有不同配方,但都是大同小異,作用都是健脾開胃,化濕清熱。(互聯網)
省港澳人傳統習慣飲用湯水調理身體,而且四季分明,除了個別湯水,例如薯仔番茄煲排骨、青紅蘿蔔煲瘦肉,全年都適合之外,大多數都分季節。現在夏季盛暑天,大補湯水,例如羊肉湯、牛腩湯;肥膩湯,例如豬踭湯,最好留待秋冬才飲。
儒家主張君子食無求飽,但也注重養生和享受,孔子說「不時不食」,這與《黃帝內經》提倡的飲食養生道理同出一轍:順應自然,協調陰陽,應時、應景、應季、應地。
廣府傳統有一個靚湯,叫做「清補涼」,「涼」粵語不讀平聲的「良」,讀上聲的「両」音,而官話(古時的普通話),「涼」與「両」讀音相同。查明究竟,是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派任囂與趙佗率軍南下,平定嶺南,遭到嶺南原住民頑強抵抗,南方又濕又熱的天氣,北方軍人受不了。懂養生的趙佗用赤小豆、扁豆、沙參、玉竹、薏米、淮山、蓮子、百合等藥材,煲粥分派給官兵食用,健脾化濕,清熱解毒,補充能量,有助秦軍攻佔南方。後來秦滅,任囂病故,趙佗稱南越王,享壽百多歲。
今時今日的「清補涼」,配方與原來的有出入,廣東、廣西、海南各地以及香港、澳門的「清補涼」,也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個地方,例如在香港,不同藥店有不同配方,但都是大同小異,作用都是健脾開胃,化濕清熱,達至扶正祛邪的效果,可加米煲粥,也可加瘦肉煲湯。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