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引新檢測技術 複雜腦癇手術成效增30%

201509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現時有超過7萬名腦癇症患者,中大引入高頻信號檢測技術增加手術成效。(資料圖片)
本港現時有超過7萬名腦癇症患者,因腦內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患者會出現陣發性短暫大腦神經紊亂,導致肌肉不受控制抽搐,甚至喪失意識,當中約3成患者不能以藥物控制病情,要進行複雜的手術切除病源。中文大學醫學院在全港率先引入獨有的高頻信號檢測技術,可有效找出症狀源頭,更精準地確定切割範圍,可增加手術成效約30%。
中大醫學院在2012年率先利用顱內電極槽配合高頻信號檢測技術,並結合2006年引入的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可為以往不易找出病源、不適合進行手術的複雜性腦癇病人,分析腦癇發作初期的高頻信號,並進行手術,提升複雜性腦癇手術的成效及準確性。
自2000年至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聯同中大醫療團隊,共進行了128宗包括成人及兒童的切除性腦癇外科手術,而新技術至已應用到7位複雜性腦癇病人身上,當中71.4%的個案成效達良好水平,較以往45.5%提高近30%。
現年41歲的歐陽先生,13歲時發現有腦癇症,每年發作高達120次。他在27歲時發現腦腫瘤,進行手術切除後,每年仍有10多次腦癇發作,藥物治療亦未能控制病情,後來證實患有複雜性腦癇。團隊去年運用上述新檢查技術,發現他的腦癇病源在腦內顳葉位置,經手術切除後,已可減少藥物劑量達3分之1,腦癇發作亦減少至每年約4次。他形容術後生活大有改善,更可成家立室,增加自信。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浩雲指,引入高頻信號檢測技術較傳統腦電圖更準確找出癲癇源頭及界定手術切除範圍,可從事高度複雜性的腦癇手術。團隊期望可以收集更多數據及資料,進一步研究新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