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百科:繁簡之爭 愛無心還是愛因友存?

201602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教育局建議本港中小學生應認讀簡體字,引起爭議。(資料圖片)
教育局建議中小學生應認讀簡體字,並為此靜雞雞展開了公眾諮詢,事件引起爭議。其實漢字繁簡之爭在過去大半個世紀從沒平息過,近年香港本土意識抬頭,爭議更加劇烈,2012年將軍澳有商場開幕,一間名店餐廳餐牌只有英文和簡體字,引發網民圍攻,有市民到場示威抗議,餐廳最終要道歉並改回用正體字;不過,亦有人對這些抗議不表認同,結果觸發網上和媒體上的一輪筆戰。
內地及台灣兩地民眾對漢字繁簡之爭更是壁壘分明,年前便曾有兩岸網民為此大打筆戰,有台灣網民先提出「親不見,愛無心」,說明漢字簡化後,很多文字意涵都被刪去了。該網民寫道:「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飞)單翼,湧(涌)無力......(下刪多字)」網上亦陸續有人寫上「郎不歸郷(乡)」、「死無全屍(尸)」等字句。
內地一名姓趙網民閱後不甘示弱,以另一段順口溜回應化解親不見愛無心的指摘,他寫道:「党(黨)內无(無)黑,团(團)中有才,国(國)含宝(寶)玉,爱(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丑(醜)無鬼,只不過台(臺)无(無)吉,湾(灣)无(無)言......(下刪多字)」這場筆戰先不說鹿死誰手,但兩位作者的文采卻成為佳話,受不少人所欣賞。
現時標準化的簡體字是中共上世紀50年代所頒布,此亦是不少台灣民眾和香港本土人士抗拒簡體字的原因之一,據說中共當時是為了迅速掃除全國龐大人口的文盲,讓更多人識字。當然亦有不少人認為簡體字是數典忘祖。
不過,該姓趙網民在還擊之餘亦引經據典指出簡體字其實並非中共的發明,而是中國歷史上陸陸續續出現的東西,他引《說文解字》等古籍,說明簡體字其實是一種文化傳承和進步,連蘇東坡所寫的《前赤壁賦》內的「愛」字也是無「心」的。趙又指出,現在的正體字脫胎於1875年清朝欽定的正體,由龍啟瑞奉諭作的《字學舉隅》作為標準,當時凡是不符清廷心意的字體通通焚毀刪改,因此,凡鼓吹繁體為正體的人,也同樣「全是不認識古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