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喪禮自己搞 醫生冀社會正視死亡

201606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每年有逾4萬人離世,面對死亡,我們除了感傷,還有甚麼可做?而自己喪禮的形式,又有多少人會在生前作準備呢?
錄遺言、影車頭相,到睡棺材體驗。這一天,一班年輕人百無禁忌,參加活動,了解死亡和喪禮是甚麼一回事。
活動主辦單位之一,是推廣自主及環保喪禮的社企「毋忘愛」。其主席范寧行醫逾20年,是公立醫院的外科醫生,見盡生死的他,推動殯儀工作,原來是想改變市民對死亡的概念,「很多時候,有關自己身後事如何安排的問題,父母都難以啟齒,到悲傷一刻,家人難免會毫無頭緒。」
范寧曾擔任無國界醫生達7年,到過以色列加沙地帶、斯里蘭卡和利比亞的戰區,參與人道救援的工作,深深感受到人生無常,「突然一個炸彈或一個地雷,一家人或半數家人就離世,長期處於這種衝突的人,對生命和死的看法好簡單,只要明天可與家人一起已很滿足。」
不過,在穩定繁榮的香港,情況不盡相同,范寧說,市民忙於投資、追求生活,對死亡總是避而不談,雖然港人的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但事實是,不少病症,如腦退化和大腸癌等都有年輕化的趨勢,死亡是必須面對的事實。「醫生不是神,即使香港醫療發展在世界已是名列前茅,但每年都有4萬多人死,所以我們應全面考慮如何面對死亡。」面對死亡的來臨,范寧說,最多人是帶着後悔的心情,「到知道自己時間不多時,才回想在人生中有些曾經很愛的人,因為一些衝突而決裂,到想修補關係時已時日無多。」
而對死亡最忌諱的,范寧認為是每天見慣生死的醫護人員,「醫護界普遍以手術成功與否,死亡率等作指標去判斷醫療技術的高低,令大家自然避談死亡。」要改變港人對死亡的態度,范寧認為,醫護界和教育界都有責任推廣生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