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科技興趣自小培養

201607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星二代」黃深銘(左)及李鍵邦(右)榮獲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二等獎。
在香港,一般的十五、六歲的青少年都在專注學業,不分晝夜地埋首於DSE溫習中。但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卻有兩位差不多年齡的學生早已奔向國際,遠赴瑞士日內瓦,為理想、為未來打拼。
「星之子」陳易希母校,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兩位同學──黃深銘及李鍵邦,於2015年參加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勇奪二等獎,是繼陳易希之後再次獲得了小行星命名權的中學生,讓「黃深銘」星(編號31907)及「李鍵邦」星(編號31905)高掛在天空。及至2016年,黃深銘再憑「自潔門柄」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金獎。他們的參賽作品:「自潔門柄」,可在人拉開門後,即時消毒門柄上的細菌,殺菌量達99.8%,門柄物料採用石英玻璃棒,表面塗上二氧化鈦塗層,然後門頂上的發電機透過人手拉開門所產生的動能發電,令門柄末端的紫外線LED燈發光,激活塗層,消毒殺菌。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已逾40年歷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發明展之一,以商業性質為主,過往絕少中學生參展。這次黃深銘及李鍵邦的發明之所以能夠於40個地區、過千個發明中脫穎而出,除了創意之外,實用性及市場價值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評審注重商業元素,強調發明品可應用於實際市場,而「自潔門柄」的成本僅為14美元(約$108),成本低廉,而且商機龐大,所有商場、辦公室、酒店、住宅等,都離不開門,就自然離不開門柄。門柄的消毒功能亦為衛生標準日益提高的社會大眾所歡迎。無怪乎奪獎的消息一出,就已經有不少本地及海外的廠商與他們接洽,商酌生產及推出市場事宜。
香港教育常被人詬病扼殺創意,學生只會「死讀書」,但黃深銘及李鍵邦卻能反其道而行,從生活中發揮創意,看出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接觸,但總會忽略了的事物:門柄的商機。他們的「出人意表」其實從小已可見端倪,黃深銘於小學已被證實有讀寫障礙,他自幼亦非常頑皮,曾於八號風球前把窗框拆下,要安裝他自行研制的測風儀;李鍵邦對讀書溫習總是提不起勁,小學時成績總是處於下游位置,但他三歲就已懂安裝風扇,八歲時已嘗試自己安裝電視。
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大多被學校老師強逼放棄課外活動,專心公開試。但黃深銘及李鍵邦就讀的中學,除了強調課本裡的知識,亦非常重視學生潛能的啟發。方順源校長經常鼓勵學生追夢,大膽創新。這次黃深銘及李鍵邦於比賽過程中,遇到不少的挫折,方校長亦盡其所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支援,其實每有學生出外比賽,學校都會安排不同科目的老師於放學及私人時間,為學生在比賽完畢後補回缺席的課堂,讓學習興趣兩不誤;外出比賽的車費住宿費校方也全部資助,學生於研究過程中需要的所有物資,校方亦會設法備齊;遇有疑難,除了詢問師兄陳易希的意見外,老師更會引介其他專業人士的協助,例如今次自潔門柄就是多得香港中文大學借出實驗室,才能完成產品的測試。學校讓學生無論學業、金錢、技術等方面都無後顧之憂。陳易希說過,他的成功源於三大支柱,一是他的父親,一是他堅持到底的勇氣,最後則是不可或缺的學校支持。
在小學升中時,黃深銘及李鍵邦都嚷著要加入偶像陳易希的母校──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一所設有創新科技研習中心的學校,當其他學生在科學書紙上談兵之際,譚李麗芬的學生已在專業的老師團隊帶領下,從事各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學校優良的科研傳統,除了培育出陳易希首位星之子之外,亦成為「宋慶齡兒童科技發明示範基地」,以及「科技顯六藝」新界西分區機械人培訓中心。李鍵邦母親說:「鍵邦小學讀書很辛苦,成績在下游,常識卻是全級第一,所以選了有科研小組的譚李麗芬,同事及親友都質疑我的決定,不明白為何不安排兒子升讀催谷成績的學校」。但他們最終仍堅持選擇譚李麗芬,正是因為譚李麗芬給予他們一個發展潛能的機會。
由當日視陳易希為偶像,到今日終於能與偶像並肩,「星二代」黃深銘及李鍵邦都顯得難以置信,並希望繼續追趕師兄的成就。而師兄陳易希早已自行創業,成為一間擁有20名員工的科技公司CEO。陳易希寄語兩位師弟,要繼續努力改善發明,將科技應用於人類生活的福祉之中。「摘星」只是一個起點,日後科研之路還漫長。
如果沒有科研之路,三名星之子的潛能都可能埋沒於傳統的應試之路。政府既銳意推行高科技創新,培育科研人才,冀盼政府能加大力度,投放更多資源,讓香港的科研發展大步向前。
三位科技小巨人,在璀璨過後,亦要回歸現實,面對公開試。陳易希當年有幸得科大破格取錄;而李鍵邦上年公開試成績未如理想,亦沒有如師兄般幸運,有大學破格取錄,但幸得大學教授賞識,一邊在大學擔任研究助理,一邊重讀DSE;黃深銘今年讀中五,還有一年才考DSE,但已積極操練試題,「老師認為我的英文程度只有2級(不合格),要非常努力才可有3級,我想成為科學研究人員,這要入大學才能實現。」他們的父母為他們選擇了合適的中學,讓他們一展所長,他們的科研成就亦獲得世界認同。期望政府制定相應政策,協助這些在科技研究上有潛質的學生,讓他們繼續發展所長,貢獻社會。
※各學校若有值得讚許之人事物,可透過東網「學界放閃」與廣大讀者分享。投稿電郵:
ischool@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