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遭同學排斥 隱青匿家6年重投社會

201607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焯軒(右)曾隱蔽6年,終日留家打機。(曾海琪攝)
一項調查發現不少社交隱蔽的青年,原來絕非和家人關係欠佳,反而有緊密的家庭聯繫,相信他們活在「直升機家長」的過分干涉及屏障下,更易成為隱蔽青年。
半島青年商會今年6月訪問約700名市民,調查設定隱青的年齡為15至30歲,特徵包括持續超過3個月害怕和人對話、非在職或在學人士,及缺乏連繫身邊的社交網絡(包括朋輩和同事)。結果顯示,有超過20%受訪者認為身邊有隱蔽傾向的青年,近70%青年的隱蔽行為超過一年,其中又以男性為主。近80%受訪者觀察到身邊較不擅社交的年輕人,和家庭保持一般或良好關係,更有近20%受訪者將隱蔽行為歸因於「家庭過分照顧」。
今年20歲的焯軒因父母經常輪班工作,缺乏關愛,加上性格內向,感到被同學排斥,最後更輟學,終日留在家中沉迷打機,成為隱青6年。其母發覺不妥,5年前向社工求助後,焯軒終踏出社會,到圖書館做義工接觸人群、報讀夜校及寄求職信。跟進焯軒個案的社工李穎妍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有隱蔽傾向,應盡早向學校或社工求助。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何濼生稱,按研究推算,全港現時約有近1.5萬至4.3萬名隱蔽青年,但因群組難以尋找和核實,故屬粗略估算。他指隱青成因和家長過分溺愛有關,甚至有「直升機家長」陪同大學生上學,在家長保護下,子女較少面對挫敗,亦無對挫折產生免疫力,有問題很容易依賴家長。
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處社會工作督導主任嚴嘉文指,没有家庭經濟負擔的年輕人較易持續依賴家庭。不少個案由家長求助,試過有20多歲大専畢業生,無論衣食住行甚至剪髮,都由家長照顧。該服務處會先幫助隱青尋覓人生方向,並尋求僱主助他們重投工作。
有僱主聘請隱青後,發現他們工作更專注和守時,部分人工作一年後轉做長工,冀社會多給隱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