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亂排致海洋缺氧 損魚類繁殖力禍延3代
201609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團體將氮氧打入海水,模擬海水缺氧(上圖)的情況。(劉敏攝/教大提供)
5間大學合作的研究首次發現,海洋缺氧影響海洋生物的跨代繁殖能力,有關情況數十年內不能逆轉,導致海洋生物恐愈來愈少。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於2012年開始跨校合作,用3年時間追蹤鯖魚在海洋缺氧下的繁殖能力,結果發現第一代鯖魚在缺氧的海洋生活後,其連續3代的後裔縱使回到正常含氧量的海水生活,雄性賀爾蒙同樣大幅減少,受精能力下降,團隊指人為因素如農耕過度、使用防腐劑或排放污水等,均會造成海洋缺氧,呼籲市民珍惜海洋。
研究報告近月在學術權威刊物《自然通訊》發表,有份負責項目的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研究講座教授(生物科學)胡紹燊教授指,為模擬海水缺氧,研究團隊把氮氣打入海水,趕走氧氣,令每公升海水只剩1.5微克氧氣,低於正常海水每公升6毫克含氧量水平,並把鯖魚分為2組,一組放在正常含氧量海水生活3個月,另一組則在缺氧海水生活,結果活在缺氧海水的鯖魚,其第2代、第3代及第4代雄性鯖魚即使返回正常含氧量海水生活,牠們的睾丸同樣變小,精子活躍度、精子質量及受精率下降,情況與繼續在缺氧海水生活的鯖魚後代相若,證明缺氧是內分泌干擾物。
胡紹燊指出,全球有400多個俗稱「死亡區」的缺氧海域,集中在發達國家如歐美,主因是污水排放、農耕時過分使用肥料,導致肥料流出大海後污染海洋,香港如海下灣興建村屋及復耕亦曾導致大量珊瑚消失。由於海水缺氧影響遠至跨代,即使立刻提升污水處理廠能力,亦不能短期內解決問題,但各地不能忽視問題嚴重性,「如當局理解到海洋生物減少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遠超於花錢興建或提升污水處理廠的能力,便會明白有改變的急切需要。」團隊未來亦會研究缺氧海水對雌性鯖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