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言語欺凌「吹花」 易生誤會演變打鬥

201612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阿偉(左)及阿意(右)均稱不會再輕言使用暴力,中為吳晃榮。(關琛詩攝)
聖誕臨近,不少年輕人喜歡相約三五知己流連街頭慶祝。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表示,近年俗稱「吹花」的言語欺凌個案成新趨勢,當中部分更演變為青年街頭打鬥,年輕人容易衝動,加上網絡溝通易生誤會,需提防演變成暴力衝突。
該中心在2016/17年度4月至9月接獲2881宗處理個案,當中15.2%涉及青少年暴力行為,數字與往年相若。中心註冊社工吳晃榮指出,青年暴力案除涉及社團「吹雞」打鬥,近年興起俗稱「吹花」的欺凌行為,即在背後刻意中傷欺凌對象,特別因網上溝通語境容易產生誤會,而演變成「約出來傾偈」等打鬥活動。亦有年輕情侶因口角小爭執,在街上互相掌摑。
青協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由網上言語欺凌引發的青年街頭暴力個案值得關注,青年「只需一按掣」便號召朋輩參與打鬥,有小部分青年更會因收取500至1000港元報酬而鋌而走險。他提醒年輕人遇到衝突應冷靜離場,想清楚暴力行為後果。節日期間應避免飲酒以防樂極生悲,亦應遠離品流複雜之地。
今年19歳的少女阿意,7年前因好奇湊熱鬧看朋友打「拳頭交」遭牽連被打,全臉均被打至瘀腫,一星期無法上學,及後有「報復」念頭參與打鬥,經約3個月輔導後學習面對負面情緒,不因眼神和挑釁說話便動手傷人。19歲的阿偉去年參與社團打鬥,因目擊被打對象重傷而悔改。
青協中心在去年9月至今年8月,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青少年街頭暴力輔導計劃」,為107名11至22歲高危青少年提供輔導。研究團隊用兩年時間就家庭、欺凌經歷、自制能力和守法意識四方面編寫認知行為輔導指引,着重改善犯事青年思維模式和人際溝通技巧,計劃於短期內推廣至葵青及將軍澳約30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