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時興電子消費 小商戶齊嗌「幣」

201702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不少小商戶出現「缺銀荒」。
電子消費風行,八達通及手機支付應用程式逐漸取代傳統現金找贖,加上金管局的收銀車「吞噬」逾2億枚硬幣,令多個行業出現「散銀荒」。由於在銀行兌換硬幣要收取手續費,部分較依賴現金付款的行業,均要各出奇謀想方法「搵銀」。有報販直指一元及兩元硬幣嚴重短缺,甚至不惜向機舖、乞丐兌換硬幣;士多及的士司機亦首當其衝。有學者指,電子消費令硬幣實用性大減,大批硬幣存於銀行或市民家中,實際流動的硬幣極少,對傳統小商戶造成打擊。
在旺角開設報攤的黃小姐,每日要找贖數十個一元及兩元硬幣,惟近年攜帶散銀的人愈來愈少,目前逾8成客使用紙幣付款,變相收到的硬幣也大幅減少,黃指,現時最缺的是一元及兩元硬幣,但發覺市面流通量愈來愈少,相信與付款習慣改變有關。惟銀行硬幣兌換需在指定時段,並要支付手續費,令她卻步,她改到機舖「暢錢」,甚至替乞丐兌換硬幣。
報販吳小姐亦指,自有收銀車後,過往找她們將硬幣兌換紙幣的顧客,減少約一半。她坦言,不少商店及交通工具都可用八達通付款,令市民日漸減少使用硬幣,她除了向附近小店互相兌換外,更會叫熟客幫忙儲起兌換。
自2014年10月至今年1月底,金管局收銀車已「吞噬」硬幣2億2千4百萬枚,總面值2億7千4百萬港元。而過去5年在市面流通的硬幣持續上升,去年有63億多枚。雖然表面上硬幣鑄造數目及流通量增加,惟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席教授冼日明分析,流通硬幣增加未必代表市面實質交易的硬幣數量,部分可能因小商戶不願付手續費而積存於銀行,他認為,電子支付令硬幣用途大減,已改變市民消費習慣,令真正用於交易的硬幣更少。
的士行業亦面對類似情況,的士商會聯盟主席蔡強稱,司機有時不夠散銀找贖,惟有與乘客協調解決。法例規定司機準備100港元零錢作找贖之用,惟要視乎當更生意,若多程車資出現「伶仃」銀碼,司機就要找贖較多硬幣。他坦言,司機一般只會到相熟的商戶兌換硬幣。的士乘客陳小姐亦指曾有司機因沒有零錢找贖,減收車費,不收尾數。此外,在大埔開設士多的店主林先生指,若不是幫襯的顧客,他會拒絕為對方「暢散銀」,因他的硬幣存貨也很緊絀。
金管局發言人指,硬幣的流通量由市場主導,政府會按市場實際供求情況,不時由庫存提取硬幣,有需要時會考慮鑄造新硬幣。
---------------------------------
想聽歌?想睇MTV?想了解本地Indie Band資訊,快啲click入「聲大夾樂」專頁:http://on.cc/mus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