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曾通波仔房顫患者 新藥防雙重出血

201703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曾通波仔的房顫患者面臨「雙重出血風險」。(資料圖片)
冠心病及心房顫動(房顫)有相似的風險因素,包括年老、高血壓等,不少病人同時患此兩種疾病。專家指出,冠心病患者通波仔後需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房顫患者則需服用薄血藥,兩類藥物均增加出血風險,故曾通波仔的房顫患者面臨「雙重出血風險」。最新國際研究發現,有新藥物組合可減低病人出血風險,瑪麗醫院正試行新方法。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李樹堅醫生指出,冠心病患者通波仔後首年需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支架栓塞,患者1年內嚴重出血風險是1%。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士奚小嫻醫生則表示,房顫患者需服薄血藥,例如華法林預防中風,患者每年因服藥後顱內出血機會為0.52%,若同時患腎衰竭或高血壓等疾病,出血風險更達1.1%。
李醫生稱,估計全球20%至45%的房顫患者同時患冠心病,其中約5%至10%患者要通波仔。惟目前沒有針對「雙重出血風險」患者的統一治療方法,歐洲心臟學會去年發指引,建議可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降低出血風險,但未經大型臨床測試認證。
近日有國際研究發表,有份參與的心臟專科教授Christoph Bode表示,將2000名患房顫並曾通波仔患者分三組,首兩組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及抗血小板藥物;第三組服華法林及抗血小板藥物。結果發現,服新型抗凝血藥物的前兩組患者,致命出血發生率是0.3%,第三組為0.9%;首兩組病人因出血而住院,較第三組少一半。
李醫生表示,瑪麗醫院正向曾經通波仔的房顫患者處方新藥物組合,期望在港廣泛應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屬醫管局自費藥物,但如果曾經通波仔的房顫病人對傳統藥物敏感,公立醫院可向他們處方新藥。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