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我區:天水圍發展 原來諗過設工業區?

201705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天水圍開發已逾廿載,但原來最初的發展藍圖和現時的模樣大不相同。
你居住在一個怎樣的社區?這問題看似簡單,但又有多少人以兩、三句說話就能回答?在強調本土、關心社區的年代,不少人更投入社區事務、未來規劃,但社區的歷史、過往的發展政策又是否人人了解?本身是大學生的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成員Terence自去年3月起,到政府檔案處翻查資料,找尋塵封多年的發展藍圖。原來,規劃中的天水圍,與他居住了20年的社區竟然大有不同!
天水圍現時是約30萬人的安樂窩,區內主要都是住宅,但其實這個模樣與最初規劃的藍圖並不一樣,這一切都要由1983年的一份發展大綱草圖說起。Terence指,草圖是當時的政府委託一家顧問公司所做的研究,建議該區應如何發展。規劃中,天水圍不僅會有工業區,更會有一間殯儀館!
「整個天水圍最初是要跟屯門或其他新市鎮一樣有均衡發展、變得自給自足。當時天水圍安排了3個地區作工業用地。」該些土地原本會興建輕工業用的多層工廈,以及倉庫,不過計劃後來沒有成事,用地改劃成未確定用途。Terence其後從1986年發布的天水圍草擬大綱說明書中,找到了原因:「工業需求實在太低。」當年的未確定用途土地成為現時的天盛苑、天慈邨和天華邨。至於興建殯儀館的建議,亦因多方反對而告吹。
沒有了工業區對天水圍居民來說是否一個損失,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不過,另一些規劃問題,不得不說是「延禍至今」。1983年的草圖曾建議把天水圍市中心作綜合上蓋發展,Terence按圖解釋,即是在該地段內會有政府合署、街市、特殊學校、法院等新市鎮應具備的設施,惟最後未能統一市中心的發展權,相關土地被分割開來,分別由政府和地產商發展,令建議無法實行。而規劃中的「市中心」,即現時天榮輕鐵站一帶,已發展成一個包括居屋、私人屋苑、商場的區域。
另方面,草圖建議在市中心興建公營街市,最後因地產商於1987年反對,而令建議胎死腹中。此外,不少計劃興建的社福、文娛設施最後亦無法成事,原本打算建於銀座廣場中間的文娛中心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到了90年代,區域市政總署認為文娛中心應建於主要市中心,元朗會更適合,於是變成了今天的元朗劇院。」他解釋。
以上種種,令天水圍缺乏了不少應有的設施,加上政府自90年代起提高房屋供應及打擊樓市炒賣,在天水圍北興建大量公屋,居住人數愈來愈多,終於引發出各種社區問題,落得一個「悲情城市」的「名號」。在天水圍成長的Terence,到底是如何走來的呢?詳情請留意明日搜查線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