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團隊新發現 揭磁場影響恒星形成

201706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團隊發現與磁場平行的星雲普遍擁有更高的恒星形成率,圖中的紅/黃色線段是磁場方向,左邊的星雲與磁場垂直而右邊的則接近平行。(圖片來源:Stéphane Guisard)
太陽等恒星究竟是在甚麼情況下誕生?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恒星誕生率上取得重大線索,研究人員顛覆傳統,嘗試以銀河中無處不在的磁場(magnetic fields)作為研究方向,破解恒星形成率之謎,發現與磁場平行的星雲普遍擁有更高的恒星形成率,這一重要發現將有助天文學家了解磁場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結果已於6月19日刊登於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分布於銀河上的緻密星雲氣體,是恒星誕生的「搖籃」。當星雲氣體達到一定密度,便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斷塌縮,將氫融合成氦,形成恒星。然而,相同大小及年齡的星雲氣體所產生的恒星數量可以相差甚遠,這個現象一直是天文學家未解之謎。
中大物理系助理教授李華白和統計學系副教授樊曉丹合作,領導其博士生發現影響恒星誕生率的重要線索。研究團隊發現,星雲的延伸方向主要與磁場垂直或平行,更意外的是,他們發現與磁場平行的星雲普遍擁有更高的恒星形成率。
研究團隊會繼續進行數值模擬,以進一步計算恒星形成率,團隊亦計劃建構一個能探測星雲磁場的新儀器,預計於2019年裝置於智利Atacama沙漠的日本製遠紅外線望遠鏡上,屆時研究團隊將能以更高的解像度觀測更遠的星雲,進一步探索磁場與恒星形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