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難民延留港 聲請被拒9成提上訴開支增7成
201707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假難民」不斷湧入香港引起社會關注。(資料圖片)
「假難民」濫用免遣返聲請機制拖延留港,對香港財政帶來沉重負擔,處理聲請被拒假難民的上訴及遣返開支節節上升,滯港聲請人亦對香港公共醫療帶來壓力。保安局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自同時處理酷刑、不人道處遇,及迫害聲請的統一審核機制2014年3月實施以來,共有8355宗聲請被入境處拒絕,當中7619宗(91.2%)有向酷刑聲請上訴委員會提出上訴。
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4522宗上訴個案尚待處理。在2016/17財政年度,上委會支出達4480萬港元,較前一年度增71.6%,若與2014/15年度比較,升幅更達2.2倍。2014/15年度,上委會人手為19人,6月30日,委員人數已升至90人。
而由機制實施起至今年5月底,有1753名聲請被拒的人已離港或正被安排遣送離境。入境處會盡快把聲請被拒者遣送離境,若有人拒絕被遣離,入境處會採取強制遣離行動,包括聯絡相關駐港領事館或航空公司作協調,需要時並考慮派適當數量的入境處人員陪同乘機以強制遣送。
2017/18財政年度,入境處預期用於遣送非華裔人士(包括聲請被拒者)離境的開支為793萬港元,較2016/17年度增加19.4%。當局指,隨入境處及上委會加快審核聲請及上訴,預計將有更多聲請被拒者須被遣送離境,入境處已開始檢討遣送程序,包括與越南、巴基斯坦等主要聲請人來源國的政府,商討如何加快程序,並於2017/18年度增加35個職位,令遣送相關職位增至218個。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提問指,據報有聲請人來港真正目的是就醫,問及當局聲請人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人次。就此,當局指聲請人並非香港居民,使用公立醫院服務需繳付「非符合資格人士」費用,但如因經濟困難未能負擔醫療服務收費,可申請醫療費用減免。去年,聲請人在公立醫院的住院及門診減免收費次數,分別為1826次及17555次,較2015年分別增加28.5%及11.9%,若相較2014年更增加了91.4%及62.7%。
2017年上半年入境處接獲1128宗新聲請,以每月平均計算,較2015及2016年分別下降55%及41%,聲請人仍以印度及巴基斯坦為主,各佔21%。同期入境處就2033宗聲請作決定,截至今年6月底,尚待審核聲請有8205宗,較2015年底及2016年底分別下降25%及18%。而「印度國民預辦入境登記」規定今年1月起實施,截至6月底,每月平均有10名印籍旅客逾期逗留,較去年第4季下降72%。
當局指,警方和入境處等執法部門自2016年初與內地當局合作加強打擊安排偷運非華裔非法入境者來港的犯罪集團,行動展開以來兩地共進行6次大型聯合行動,成功瓦解多個跨境犯罪集團,包括搗破一個活躍兩地的偽證集團,兩地合共拘捕逾300名涉案人士,包括90多名集團骨幹成員;同期內地相關省區公安邊防、出入境部門共查獲非華裔非法入境者超過40,000人、偵破21個有組織偷渡集團,涉及260宗企圖偷渡到港的案件,涉案人數逾3200人。行動展開以來,本港非華裔非法入境者數目相應下跌。另2017年2月,兩地政府在港召開第4次「粵港邊界打擊偷渡聯合工作會議」,同意將聯合各省區打擊偷渡的專項行動延續至2019年年中,冀針對及瓦解蛇頭非法活動。
就有公眾人士提出設「禁閉營」或「收容中心」,當局表明會作出研究,就羈留權力問題,會研究需否修改法例讓入境處可按現實情況羈留聲請人等,亦正循法律、公眾安全及資源等角度研究不同措施,包括使用現有或重開空置監獄或懲教院所以作羈留。當局強調,無論聲請結果如何,「免遣返聲請人在香港非法入境及/或非法逗留的身份都不會改變」,他們不是香港居民,入境處不會為他們發出任何形式的身份證明文件。
資料顯示,港府預算2017/18年財政年度用於處理聲請及相關工作的主要開支,將急增至逾14億港元,較2016/17年度大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