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工傷賠錢少 仁大研究指溝通累事

201707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指從事建造業的少數族裔,因工傷獲賠償的金額較本地工人少。(資料圖片)
近年有不少巴基斯坦或尼泊爾等少數族裔在地盤工作,香港樹仁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今日發表香港建造業工傷研究,分析香港法律資訊中心(HKILL)2000年至2015年間98宗工傷索償法庭個案,其中80%個案涉及本地工人,餘下個案主要是不諳粵語的少數族裔。
研究發現,非粵語人士所得的工傷賠償金額,平均為22.9萬港元,本地工人個案平均賠償金是263.1萬港元,相差逾10倍。此外,當審訊時間愈長,通常所涉及賠償額亦愈大。
工人在工業意外受傷後,可向僱主索償,如有爭議,便會在法庭處理有關受傷賠償,分析報告指,由工業意外發生日起,平均要4628日,即12.6年,法庭案件才解決。這些個案的工人年齡由30歲至49歲,受傷前月入平均約1.3萬港元,對英語未必太懂,他們多講烏都語等方言。研究亦發現,有5人在工業意外後出現精神問題,但他們與沒有出現精神問題的工傷工友所得的賠償,均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中心主任李綺雯表示,研究發現非粵語工人得到的賠償金較低,和精神失常與否的賠償金無分別,研究團隊有2個主要推測,雖然非粵語工人在法庭上有傳譯協助,但在庭外的溝通仍然困難,包括難以與律師諮詢商討,故在尋求賠償方面可能較為不利。第二,當香港法官裁定賠償金額時,對精神及身體傷害往往一視同仁。
她表示,隨着從事建造業的少數族裔愈來愈多,是次研究希望開拓新研究領域,提高香港建築業的安全水平,例如本地工人與非粵語工人的安全標準是否相同,以及在《種族歧視條例》生效後,有何因素令非粵語工人的賠償依然偏低,仍待未來更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