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師奶網售假貨搵快錢 真假自辨難逃責

201707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海關發現不少家庭主婦,在網上售賣冒牌貨。(劉俊鈺攝)
暑假開始,海關警告學生及師奶,切勿貪圖搵快錢在網上售賣冒牌貨。海關上半年拘獲售賣侵權物品人士中,三成為學生,年紀最細只有十三歲,更有內地大學生及本地女護士學生干犯該罪行被判囚及判感化令。近年亦多了家庭主婦加入網售冒牌貨行列,結果被送上法庭。海關提醒即使賣家在網站標明「真假自辨」、「Not Real」等字眼,亦不能逃避刑責,該部門正研發「大數據系統」,透過跨平台自動偵測熱賣侵權產品,加強打擊網售冒牌貨,預期今年第四季推出。
海關今年上半年共接獲九十二宗網上售賣侵權物品案件,檢獲一萬四千三百六十多件冒牌貨,市值約一百五十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一倍;共有一百零一人被捕,當中卅二人為學生,四十八人為在職人士,七人是家庭主婦。被捕者主要在網上售賣服飾、手錶及皮具,亦有人售賣電子產品及書本,所涉冒牌貨一般以二至八成正貨零售價出售,利潤則可達冒牌貨購入價的一至四成。
當局發現不少學生為「搵快錢」鋌而走險在網上市集或社交網站刊登廣告,待買家落單後才於市面搜購冒牌貨轉手賺差價。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高級監督葉慧嬋指,學生以為標明「高仿」、「真假自辨」、「Not Real」等字眼就當作「免責聲明」,又心存僥倖以為透過網售能逃避海關偵查,結果難逃法網。
葉慧嬋指出,今年上半年被捕卅二名學生中,九成三是利用網上市集售賣冒牌貨,年紀最細是只有十三歲的中二女生,她二月在網上售賣冒牌背囊,案件仍在調查。同類罪行在過去亦有判囚,去年七月,一名在深圳修讀大學的廿三歲女生網上社交平台售賣冒牌衣物,來港交收時被海關拘捕,法庭考慮案件涉及跨境交易,將被告判囚四星期,而違反入境條例則入獄兩個月,同期執行。此外,一名廿四歲女學護去年十二月在網上平台放售冒牌手袋,結果被判十二個月感化令。
葉又指,有網購經驗的家庭主婦近期網上賣冒牌貨個案增加,葉慧嬋舉例指,今年三月,一名卅八歲家庭主婦於內地網站購入一百卅八本故事書,再於家長群組兜售,該套故事書原價需四千多港元,而該主婦只售七百六十三港元,只是原價的五分一,吸引不少家長光顧,最終因書本的顏色略有不同被揭發,版權持有人經驗證後,確認盜版書沒有印上國際標準書號(ISBN),該主婦最終被判十二個月感化令。葉解釋,容易開啟網上帳戶,主婦接訂單後才入貨,等同「無本生利」,誘使她們在空閒時間「賣假嘢」。
葉強調,海關有多個系統偵察網上售賣冒牌貨的帳戶,另亦正研發「大數據系統」,集合互聯網上各類平台海量的公開資訊及分析,掌握及預測罪案趨勢,並以跨平台自動偵測熱賣的侵權產品,再透過網上數據及已偵破案件的資料相配對,篩選網上各類平台的高風險帳戶以至犯罪集團,從而提高海關的偵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