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子斬父:不了解精神病徵 打鬧損親子關係

201710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李誠(小圖)指被捕兒子或對父親心懷怨恨。(陳家富攝/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若小朋友自幼有精神或情緒病,但無正式求醫或接受適當治療,便會出現不同病徵或行為,包括上課散漫、顯得懶散、學校操行差,經常「郁身郁勢」,若家人不了解或不知道病徵,便會誤會子女「難教」或頑皮,尤其是低下層家庭資源不足,一般會用打鬧方式處理,從而破壞親子關係。如小朋友得不到合適治療,父母對待的方法惡劣,讀書成續又欠佳,在其成長過程中便會充滿失敗,致性格或處事方法都有缺陷,或會加重病情。
李教授指出,今次涉事的兒子突然擸刀斬父親,或許是因長期受到打鬧,內心已積存一定程度的恐懼及仇恨,因而想方設法解決。根據他的臨床經驗,這種想法是有迹可尋,可以積存數星期、數月或數年,慢慢加深至一定程度時,開始分唔到現實或虛幻,覺得有人想害自己,要付諸行動保護自己,因而釀成血案。他提醒,患者在發病前有徵兆,如家人發現患者開始自言自語、 疑心大開始疏遠家人、出現失眠徵狀、覺得出街不安全而留在家 ,或在身上收藏武器自衛等,便應盡快聯絡其醫生。
李續稱,精神病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有所發展,因此以往的診斷未必準確,其行兇原因一定要「面對面同佢傾,等佢講出嚟先得」。但由於醫療資源匱乏、公立醫院人手不足,令不少精神病患者輪候治療需時極長,睇症時間僅得數分鐘,他直指:「分分鐘病情惡化咗都睇唔出」。
另外,即使醫生經驗足夠都可能會「走漏眼」,加上精神病與普通身體症狀不同,隨着病情發展,病人疑心會逐漸增加,知道如何應對醫生,「可能會講大話收埋收埋,等醫生唔知佢病情差咗」,因此幾分鐘診症時間確實不足。李教授認為,政府應加強家庭醫生訓練,將輕度精神異常病症的治療工作,交由家庭醫生負責,以騰出專科空位予嚴重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