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柴灣中巴最後茶水站 僅存招牌見證歷史
車來車往的柴灣道,屹立一幢跟街道繁忙氛圍格格不入的空置中華巴士廠,米黃色牆身的車廠了無人氣,日久失修斑駁錯落。原來時光荏苒,中巴結束巴士專營權已19年,經過中巴廠的人或許早已忘了它本來用途,年輕一代更可能不知道曾有中巴存在。不過一路之隔,車廠旁屋苑一個入口不起眼的小士多,門前卻仍然掛着一塊「香港中華汽車公司職工會柴灣區茶水站(昌珍)」的招牌,繼續為中巴曾存在留下證明,88歲的士多東主黃笑勤亦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在中巴廠正對面的屋苑地下,狹窄出入口後方,有一間曾為中巴茶水站、開業至今39年的昌珍士多,黃笑勤裹着厚衣,坐在只有200平方呎的舖面,等待客人光臨。藏身於士多門口上方、欄柵後的「茶水站」招牌早已封塵,就如那段作為中巴茶水站的時光。
上世紀70年代,黃原本在中巴任會計的丈夫,用10萬港元在巴士廠對面置業,又花了9萬港元買下屋苑地下的小舖位,開了這間士多:「顏成坤老闆叫我老公喺呢度做茶水部,當時好多人嚟飲茶㗎!」雖然未和這位中巴老闆交談過,但亡夫說的話令黃對顏成坤烙下「好好人」的深刻印象。
作為巴士廠的茶水站,當年工作「朝7晚7」,黃笑勤說,每日「3點3」下午茶時間是繁忙時間。「好多司機嚟幫趁飲茶,以前門口會擺兩張枱,家下唔畀擺啦。」咖啡、奶茶、蛋治、即食麵,即叫即做,忙巴士司機的「柯打」之餘,也有其他工廠的訂單:「嗰陣附近有好多工廠,要煮麵,我個仔就幫我將煮好啲麵一盒盒送去工廠。」明明是唏噓的說話,她卻說得雲淡風輕似的。
1998年1月1日凌晨零時,中巴專營權宣告結束,昌珍士多作為茶水站的任務亦隨之完結,但街坊生意仍然繼續。問她有否不捨,她直道:「梗係有(唔捨得)啦,佢冇員工幫趁我邊好呀?邊有生意呀?」不少前中巴司機離職後,仍不時回來探望,告訴她在新公司的見聞。
隨中巴離場,茶水亭任務亦告結束,士多早已不賣熟食,轉售零食、陳皮薑、甘草檸檬、老婆餅等小食,當中唯獨順香園的馬仔變得愈來愈好賣:「以前冇咁好賣㗎,一盤賣足10日,依家就好好賣,啲人知道好食。麥芽糖煮,澳洲蛋造,唔係大陸蛋,好香!」黃笑勤自豪地說。不過年紀大了,腳患纏身,她說士多幾年後將由孫兒接手經營,見證着這段歷史的人終需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