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2002年7月1日社論全文

201802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啟德機場於1998年7月完成歷史任務停用。
地靈萬博光世代,天馬啟德聚星輝
今天是中國收回香港主權五周年,也是特區政府五歲誕辰。回首五年,是特區政府的漫長「磨合期」,當初因對管治香港的複雜性估計不足,犯了浮誇輕敵的麻痺毛病,加上金融風暴襲擊於外,前朝餘孽官僚抵制於內,特區政府統治的頭五年,可謂進退失據、內外交煎。
五年來的經驗,正應合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分為二之論。毛澤東說:內因要配合外因才起作用,有如孵雞蛋,雞蛋本身因是生命雛形,沒有外因的適當溫度,永遠也孵不出雞仔。特區五年,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大為褪色,前有上海的崛興,後逢新加坡的追趕,除了內外交煎,還有腹背受敵。第一任特區政府,迷惑於龐大的外匯儲備,建港方略偏於浮誇,以想像力構築甚麼「數碼港」、「高科技港」、「中藥港」等空中花園,結果一一幻滅。第二屆政府上場,現在正是痛定思痛收復失地的計議之時。
五年雖然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有清一代,入關後順治登基,此時大局未定,明末遺臣仍在夢想重建舊王朝。順治一代,無大作為,要待康熙繼位,方得開盛世之局。順治一朝也是滿清入關後的「磨合期」,與特區第一任政府的情況頗多相似之處。鑑古知今,可知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軌迹,福禍樂哀,畢竟相同。
四大症候 特區經濟陷困境
開藥方之前,先要診斷特區的病理何在。五年來,特區有四大症候:一是經濟轉型,空喊口號,不切實際,頓失方向;二是泡沫破滅,資金流失,優勢崩潰,金融中心地位受損;三是房屋政策混亂,土地供求失控;四是消費型人口技術化無從,信心盡喪,失業嚴重。此四大症候,匯合成今日的「特區病」。如何對症下藥?特區政府以往的重大判斷錯誤,是看到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卻未能掌握本身的有利條件,在教育及勞工質素無法配合下,急於求成,推動「高科技生產型經濟」的發展,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導致經濟發展失去方向感。人口質素由「物質享樂消費型」轉化到「科技高增值生產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兩者並不排斥,不必以此代彼。消費型經濟帶來眼前的暴利,生產型經濟造就長遠的增長,一個高智慧的政府,完全可以做到魚與熊掌,兩者兼得。
因此,根治「特區病」必須兩手抓、兩手硬,既要大力發展高增值生產型經濟,令特區有實業為創富之本,同時也要小心扶掖物質消費型經濟,令特區有聲色為魅力之源。前者是靈魂,後者是軀體;前者是品格,後者是衣裝。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有修養內涵,又有健美體魄,春華秋實,表裏相宜。
當前,香港的要務,是要固本培元,從本身的基礎上,再開創新的路向。回顧香港的歷史,由一個漁港,發展成一個轉口港,再成為輕工業生產中心,最後成為金融中心。整個發展歷程,都是從香港已有的基礎,配合時勢蛻變成另一個階段,今後的發展亦不能脫離這個準則。
香港現有的基礎,主要是在第三產業上仍有優勢,特別是旅遊業和金融業方面。在這個基礎上,要有效地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必須長、短線配合,短線方面要從立即紓緩失業及土地供求失控的問題着眼;長線方面則要確立經濟轉型的路向和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針對這個優先次序,我們認為應先推動旅遊業的發展,鞏固「消費型經濟」的收益,再以有效的政策推動高科技、高增值的「生產型經濟」在港扎根。
香港在推動發展「消費型經濟」上,可說是經驗豐富,已是幾十年來的老本行:圍繞旅遊業這條主軸,以飲食購物為經,以聲色遊藝為緯,交織成一個五彩繽紛的消費超級大樂園。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不能靠宣傳口號,一樣要由政府牽頭。大嶼山撥地而成迪士尼,為甚麼九龍東的啟德舊機場,廢置五年,不能把原址建成一個永久的「啟德萬博城」?
吸星大法 建人文消費勝境
所謂「啟德萬博城」,有其涵義。啟德是香港舊機場名稱,香港第一次真正的「起飛」,源於此一寶地,「啟德」也有「開啟品德」的吉祥之意。「萬博」就是「萬紫千紅,博匯精粹」的一個消費娛樂超級萬花筒。政府撥出舊啟德用地,參照文豪魯迅提倡的「拿來主義」精神,吸取各國經驗,學習拉斯維加斯名震國際的綜藝表演:由中國瀋陽精英雜技團、嵩山少林寺武師、新疆民族歌舞等超級國粹人才長駐獻技,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與拉斯維加斯分庭抗禮。建設郵輪碼頭,結合雪梨港灣和新加坡河畔的建設經驗,發展遊河夜市。參考上海新天地的經驗,發展巴黎香榭麗舍式時裝和東京銀座電子產品的高級購物大街,輔以全國南北風味和東亞各國美食、嶺南曲藝、醫卜星相、手工藝品,雅俗兼容、高低並重,又設巴黎麗都及癲馬夜總會式的高級成人表演,極盡聲色之娛。此一「啟德萬博城」,必須禮聘國際名師設計,做到層次豐足、脈絡分明、檔級齊備、老少咸宜,匯東西文化之異,集古今勝境之奇,有如修成「吸星大法」,建設人文消費的清涼勝境。
按「啟德萬博城」的構思,我們濫竽充數地代為作出規劃,在原有的跑道盡頭,可興建全新的國際郵輪碼頭,作為整個「啟德萬博城」的起點,一方面供現有的賭船靠岸,一方面則爭取六星級豪華郵輪來港停泊,甚至以香港為基地,設立以香港為中心,遍及亞太區的郵輪航線。
今天環球的三大旅遊品味熱點,公認為加勒比海、地中海與北歐的北海,這三個地方都有高級郵輪,令人飽覽海光山色。東亞南中國海,本是葡萄牙航海家伽瑪東來中國的路線,也是海盜張保仔活躍過的傳奇地方,可以把馬六甲和中國華南的海上旅遊一線打通,吸引中產悠閒階級,以香港為中心,北達江南,南至印尼菲律賓,如漁翁撒網,以郵輪路線把這片海域圍成一個聚寶盆。
萬邦匯聚 東方之珠再吐光
在郵輪碼頭兩邊的海旁,可發展成一個避風塘式美食遊河夜市,既有香港仔式的珍寶大型海鮮舫,又有避風塘式的遊河活動及美食。岸邊可效法悉尼的達令港(Darling Harbour ),再配合墨爾本皇冠娛樂城的河畔噴火柱,達到既實用又美化景觀的目的。在這兩個主體建築之外,可策劃發展成一結合平民夜總會與巴黎香榭麗舍式的消費娛樂中心,概括可分為五大區域:一是參茸村,內有中藥材的銷售,與傳統醫卜星相的店舖;二是購物村,內有電器、電子產品、時裝服飾的商店,務求價廉物美,品質優良;三是餐飲村,以東方品味為主,包括酒吧、露天咖啡座等設施;四是美食村,這裏匯聚了全球美食,既有中國各地風味,亦有東南亞特色;五是演藝村,效法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再結合東京涉谷區的街頭表演,使各地的街頭表演藝人可盡展所長。
在這些設施之外,可引進拉斯維加斯的酒店設施,既有戶外大型的科幻表演,又有永久性的劇院場地,爭取國際知名的演藝人員及團體來港演出。整個「啟德萬博城」,必須設計為一環保城,由架空的單軌電車及地面的電動卡車為內部交通工具,再接駁區外各種海陸公共交通工具,如能全天候運作,將使這個地區成為充滿嘉年華氣氛的不夜城,使維港夜景與東方之珠再吐光芒。
天馬行空 科技之城創商機
除了啟德機場的用地外,西九龍的發展藍圖,亦可配合科技、商貿發展,設計為一「天馬科技城」。「天馬」是希臘神話中的聖獸,身有雙翼,羽白無疵,可以凌空踏虛,取「天馬」之名,正是為了展現幻想馳騁的高科技明日之夢。
「天馬科技城」的構思,是要利用該區交通便捷,對外可經機鐵直達機場,通過西鐵及海上交通,又可與國內腹地連繫。以這些優點,該區可作為發展高增值、高科技生產型經濟的硬件配套。這個規劃區內,主要包括各類高智能設計的商廈、大型展覽設施和酒店的配套。主要的目的是爭取相關行業的中小企業來港,在這個科技城內開業、創業。透過大型展覽場地,不停舉辦大規模的科技展覽和研討會,提供商務與技術交流的機會,另外還有設立永久性的展覽設施,吸引海外買家的注意,看到本港最新的電子科技產品,可即時到相關廠商在區內的辦事處聯絡,以更有效地拓展商機。
在推動「生產型經濟」的扎根方面,由殖民地時代至特區成立的頭五年,均缺乏正確判斷和睿智戰略。香港一貫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以香港現時的經營成本,很難與鄰近地區競爭,單憑喊口號,成不了事。香港政府應有效利用本身財政儲備,及在金融業上的優勢,「天馬科技城」即為新時代而設計,主動為高科技、高增值的「生產型經濟」創造空間。
創投基金 經濟轉型可扎根
利用金融業優勢推動「生產型經濟」發展方面,香港坐失了很多機會。在主權回歸前,香港成為國際及國內游資的避難所。回歸後,這些優勢一定程度上,已被新加坡比下去,但是如有效地調息環境的改變,說不定可進一步加強對國際游資的吸引力,在這方面是必經仔細策劃。另一個坐失良機的例子,是當年捨中央公積金而取強積金計劃,把這筆資金的管理權拱手讓人,令這筆龐大的資金,成為西方國家的武器,既無法確定這些資金是否投資於香港,更無法運用這筆資金推動「生產型經濟」的發展。
香港、台灣、新加坡均屬海島型經濟,在發展「生產型經濟」上,所面對的條件大致相同,但是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明顯遜於兩地。這個現實,除了因為經濟發展路向不同外,政府的參與和規劃,亦是一個明顯的因素,台灣、新加坡兩地,均透過政府控制的資金,以「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投資的形式,投資於一些缺乏資金的專業人才,協助他們開創事業,例如作為全球主要晶片生產商之一的「台積電」,當年就是以這種形式在台灣創業,直至目前台灣政府仍是「台積電」的主要股東之一。
香港政府過往亦有直接投資,但局限於基建和公共事業上,如機場、地鐵和九鐵等。現時,經濟轉型既然成為最急切面對的問題,已不能墨守「積極不干預」政策,有必要在財政儲備中,撥出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再積極爭取香港的財團參與,並規定強積金每年撥出一個百分比的資金加入,成立一個「香港創投基金」,以主動出擊的方法,提供資金和管理人才,爭取一些科技專才來香港創業,開設公司建立基地,去開拓高科技、高增值的事業,待有關事業成熟後,再透過上市集資,令創投基金收回本利。
當然創投基金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但是管理良好的話,回報亦極為可觀。另一方面,透過以直接投資的方式,爭取「生產型經濟」的事業來港生根,不只可增加港人的就業機會,亦會強化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壯大香港的金融事業,令香港的經濟發展更趨多元化。
政府更可以向國際推銷此一高增值經濟的優惠投資環境,向亞太和世界一些高科技新興國家推銷,吸引他們的專才來港。中國(包括台灣)、俄國和印度,俱有大量發展高科技的專才,也有擴展產品的抱負,也一樣看中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或許苦無資金及市場推廣、管理的經驗,或許苦無跳板立足點,透過「香港創投基金」的設立,正好吸引這些科技專才和人力大軍來特區開業、上市集資,以備將來擴充。以國際和本地資本結合,特區高科技產業一旦成為雛形,即形成氣候,特區政府方佐以教育資金,特區就完成生產型經濟的奠基第一步。
重整股市 廣吸資金建中華
配合「香港創投基金」,金融市場亦要改革,爭取中央的支持,使香港的證券市場更有效協助中國的經濟建設,與上海發揮互補作用。上海已成為國企集資的中心,但主要仍是以國內資金為主,香港在國際性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上,仍優於上海,可充分發揮這些優點,為國內企業吸引海外資金。要發揮這些長處,必須說服中央,開放國內的民企來港上市,不再局限於安排大型國企來港掛牌,令香港上市公司更趨多元化,提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香港證券市場亦要確立「扎根中國、面向世界」的經營理念。不少台商、海外華僑在國內進行龐大投資,往往只能依賴自有資金或銀行融資,令他們的投資計劃受到窒礙。只要香港能針對這些投資者,安排他們在香港股市上市集資,將可掃除這些阻礙,壯大外商、台商、僑商在國內企業的發展,加速國內的經濟建設。
事實上,兩岸三地的商貿交往已極為頻密,但是仍有不少人為障礙存在,令到台灣那些大型企業,遲遲未能大舉進軍內地投資,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在籌集資金方面,如果能覷準這個關鍵,利用香港股市為這些企業提供集資機會,將可把兩岸三地的商貿交往,提高到另一個層次。香港股市亦可有效地發揮中國概念,廣吸萬邦資金,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開創新政 建香港黃金歲月
一九二九年,美國遭遇華爾街金融大風暴,經濟蕭條,總統胡佛一籌莫展,羅斯福上台,同代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認為任何衰退都可以克服,只要政府和企業家可以合作,政府可以調節投資環境,例如冒赤字預算之險,補貼農民,以高價收購農產品,或擴大基建投資。凱恩斯對自由市場經濟觀點的修正,表達在他的晚年著作《就業、利息、金錢綜論》之中,此著作被奉為繼馬爾薩斯人口論之後的經濟學經典。
美國總統羅斯福受了啟發,開展大手筆的「新政」(New Deal),其中一項重大政策,就是投資興建胡佛大水壩,間接促使內華達州的一片沙漠土地,建成拉斯維加斯這個夢幻的消費城。香港現時亦被經濟困擾,董建華連任第二屆特首,亦組織了自己的管治班子,有必要像羅斯福推行「新政」般,推行大膽的改革,才能帶領香港步出衰退,再建立香港黃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