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洲最後島民盼保文化 開故事館記水上人生活

2018040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鴨洲的形狀神似一隻伏在海面的鴨子。(吳艶玲攝)
香港新界東北水域有個小島,面積只有零點零四平方公里,不及維多利亞公園大,因其形狀神似一隻伏在海面的鴨子,得名為「鴨洲」,是全港有人居住而面積最小的離島。昔日的鴨洲人口曾過千,但隨着七十年代移民潮,該島現時淪爲荒島,僅得三人居住。為保留文化,鴨洲村民近年回流與政府合力復修村落,在島上設立鴨洲故事館,故事館昨日(8日)開幕,向遊客展示鴨洲獨特的文化。
香港以往是個小漁村,本地漁民早年以船為家,稱之爲蜑家人。鴨洲原是荒島,鄰近的吉澳和塔門等地漁民經常在此海域捕魚,久而久之形成了水上人社區。五十年代初,有基督教會在鴨洲興建木造教堂,鴨洲因此聚集了一群虔誠信徒。
六十年代是鴨洲的全盛時期。島上設漁民子弟學校,創造了獨特的鴨洲話,村民亦有自己的歌謠「嘆歌」,講述捕漁生活,女士逢節慶時便會歌唱。不過,隨着七十年代移民潮,加上漁業資源減少,目前島上只剩下三人長住。
九十歲、人稱「長老」的陳秀冬是其中一人。他指除間中到港島其他地方外,其餘時間均留在島上,堅守全因「有種使命」。陳秀冬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認爲神有使命交託他留守於此,即使島上只剩三人,他仍會帶領其餘兩人每晚到教堂祈禱。
鴨洲村代表陳啟昇指鴨洲雖小,卻保留珍貴的地質遺產,如島上藏有香港罕見的紅色角礫岩及著名的海蝕地貌「鴨眼洞」,配合島上的古樸民風,非常值得到此一遊。他多年前與其他村民回流復村,在獅子會贊助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協助下,改建鴨洲漁民子弟學校為鴨洲故事館,展示蜑家文化及遺產,和鴨洲的生活方式。
鴨洲故事館昨日正式開幕,逢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開放。陳啟昇表示,現有廿至三十個導賞員,市民可電郵預約參加。有份協助的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主管楊家明表示,未來會增設街渡,由馬料水碼頭開出,經吉澳抵達鴨洲,下月試船,預料九至十月開通,方便遊客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