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我區:鰂魚涌百年登山吊車 柏架山上留遺迹
居高臨下、坐在半空的車廂內看風景,實為賞心樂事。世界各地的吊車,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更是遊客的觀光景點。說起香港的吊車,必會想到海洋公園和昂坪360,但原來早於126年前,香港已經有「飛棧」載人上山落山,更是全亞洲第一座吊車系統。這段歷史少有被人提及,卻有不少人為之着迷,現時吊車基座石躉仍然留在山上,不時都有行山人士前往尋荒探秘。
百多年前,鰂魚涌一帶是太古糖廠所在,當時有不少外藉員工遠道來港工作。但香港天氣濕熱,洋人大多未能適應,容易病倒。有見及此,太古洋行在逾千呎高的柏架山大風拗上,興建了避暑別墅區。為方便員工往返,他們更「管接管送」,貼錢興建全長約2.3公里的吊車系統予員工乘坐,將山下的英皇道和山上大風拗連接起來。
這個吊車系統於1892年,即清末年間已經落成。它全長約有2.3公里,橫空豎立在柏架山上。根據太古集團的資料,吊車由蒸汽機械推動,可雙向行駛,共有2架可載6人的開放式車卡,由早上6時至午夜時份都會行駛。有指清末畫家吳友如在《海國叢談百圖》畫冊內,亦有提及這個吊車,並將之稱作「銅鑼飛棧」。惟其後別墅及吊車運作漸欠效益,吊車於1932年終告拆卸。
現時柏架山上還存有吊車基座的石躉,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大多已被隱沒於密林之中。東網記者找到其中一個遺迹,只見4個約2米高的石躉屹立半山,頂部仍存有一小段金屬支架。不過該處野草叢生,地點隱蔽,一路上亦未見相關介紹,平日街坊和遊人看見石躉,都未必知道它們是有百多年歷史的老古董。
Facebook專頁「柏架山吊車關注組」版主指,坊間對於太古吊車的資料一直不多,因此於2年前成立專頁,希望引起公眾興趣。他認為,現時任由歷史悠久的石基座埋沒山中,浪費其歷史價值之餘,更擔心它們會被當作普通山石被鏟走,「之前已經有啲斜坡工程,喺周圍灌晒石屎……最怕係啲人唔知原來係吊車遺址,就咁就拆走晒啲石。」
香港史學會執行總監鄧家宙則指,過去香港社會不太着重「保育」二字,近10年才見好轉,因此各區山上其實埋藏不少古物,是當時人們撤離後「就咁由佢掉喺度嘅」。他又指,雖然任由這些古物「生樹生草遮晒」,十分可惜,但現時要保育它們,實在有相當難度。隨着時代變遷,這些見證過去的歷史產物,又會不會就此被人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