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 擠塞徵費離地 冷氣房思維 港人疾苦懶理

201810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今年的《施政報告》可算是描繪了香港的未來,決心可嘉,於各個政策範疇都採納了不少民建聯提出的意見,總體而言彌補了去年《施政報告》對未來願景規劃不足的地方。當然,凡事都沒有完美,但當中有一點比較「離地」,就是在三條過海隧道分流一事上採用了「擠塞徵費」的理念。特首指出,為了紓緩紅隧的擠塞問題,計劃把西隧的收費下調,卻把紅隧和東隧的收費上調,令三隧的收費比較接近,從而吸引更多駕駛者使用現時收費偏高、使用量較低的西隧,達致交通分流、減少擠塞的目的。
然而,這個建議是典型的「冷氣房思維」。價格無疑是一個影響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的因素。這種思維的問題在於以為三條隧道的功能可以完全互相替代,事實並非如此。現時西隧車流量偏低、紅隧「逼爆」的原因在於西隧的收費比紅隧高出好幾倍,以私家車為例是七十元對二十元的分別,如此「離譜」的價格差距才驅使很多本來應該使用西隧的駕駛人士用紅隧。若然西隧和紅隧收費拉近,相信很多原本使用紅隧的駕駛者都會選擇經西隧來回市區和新界西,的確可以起到分流作用。
可是,政府以調高紅隧和東隧的收費來達致分流的效果,這樣做等於犧牲了新界東居民的利益。新方案下,新界西居民可以選擇用西隧,也可以選擇繼續使用紅隧;反觀新界東居民是「肉隨砧板上」,根本沒有選擇,被迫要繳付更高昂的隧道費。為甚麼要在損害新界東居民的利益的大前提下進行分流?既然特首經常把「錢不是問題」掛在嘴邊,政府大可以就三條隧道的營運作更大的承擔,何必向運輸業界和駕駛人士「開刀」?其實若要進行分流,只要西隧減價就可以做到了,如要其餘兩隧加價豈不是「好心做壞事」嗎?我相信新界東的中產人士和運輸業界都難以認同有關做法。
一直以來,政府施政有一個毛病就是經常處於想做和不敢做之間,「要威又要戴頭盔」,既然施政的目的是惠民、便民,要令市民真正得益,那就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做得徹底一點,甚至應該考慮把三隧收費全免,這樣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其實今次「擠塞徵費」就有點強積金對沖的影子,說來說去就是政府不願意承擔。結果拖拉多年、引起了無數的爭拗,最終政府還是不得不「落水」才可以圓滿解決問題。前車可鑑,故此又何必再添麻煩呢?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各界剖析香港沉淪禍因,即上東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