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筒式地下車場多限制 市建局研飛氈泊車增車位

201904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電子飛氈」智能泊車系統,可自動尋找空置車位及前往路徑。(市建局網頁)
市區重建局正進行的油旺地區研究,包括探討應用創新地下智能泊車系統及不同的模式,亦會探討將區內不同地點的智能地下停車場,以地下通道連結,減輕路面交通負荷。市建局行政總裁韋志成今(7日)在網誌中指出,傾向以較靈活的「飛氈式」智能泊車系統為研究目標。
韋指,機械升降泊車系統大致分兩類,圓筒式及平面移動式設計,惟兩者均受制於機械升降裝置及汽車升降機數目,繁忙時或需較長時間輪候泊車及取車,而近年有科研企業,研發具自動導航功能的智能流動機械托盤。這些俗稱「電子飛氈」的泊車系統不涉裝置大型機械,適用於把部分已落成停車場優化成智能停車場,不需改動原來建築而可騰出原預留給人手泊車所需的操作空間,重新規劃停車場泊位布局,使車位與車位間排列更密,增加泊位數目。
他又指,「電子飛氈」系統會根據停車場設計,按智能資訊自動制訂最快而有效尋找空置車位及前往的路徑,使用者在停車場入口停車後,只要利用電子平台登記,「電子飛氈」便會自動移動到停車處及已登記車輛車底,升起托盤架起車輛,然後按系統指示將車輛運載到獲分配的空置泊車位。
相較其他泊車系統,「電子飛氈」數目可彈性增加,降低存取時間,應付高峰期泊車需求,惟現時《道路交通條例》並無明文觸及此類托盤的規管,運輸署需就個別項目評估所用的機械托盤,考慮是否作特別審批,亦要考慮機械托盤行走的道路條件是否適合、安全,及會否對其他場地使用者構成危險。
韋志成指,局方去年中展開的地下智能停車場可行性研究已於上月完成,認為在本地市建項目引進有關科技,須先行解決一系列涉及規劃、地盤環境及技術等複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