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不甘脊醫被冷待 仁醫全額資助港生赴英攻讀

201906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退休脊醫吳澍仁成立基金會,全額資助學生赴英讀脊醫。(陳家明攝)
「啲人成日都話牙齒健康,但你無見到係話脊骨健康。」入行四十多年的脊醫吳澍仁,雖然已經退休約十年,但今天仍會在診所義診,也會到社區中心進行義務講座,宣揚脊骨健康的訊息,除了是因為對自己服務大半生的專業有所不捨外,也是感嘆香港市民多年來對脊骨健康的意識都不足。
跟生活息息相關 決心諗脊醫
回想四十多年前,年輕的吳澍仁選擇赴英讀脊醫,他坦言一開始對行業並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脊醫是奉行不用吃藥及不用做手術的治療方法。但他覺得脊骨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且當年香港普遍的醫學水平不算高,這都驅使他決心讀脊醫:「四十幾年前大部分都係西醫嚟,西醫睇唔好就基本上唔會好。」
讀脊醫期間,在一次與同學練習中,他被誤傷頸部,頭痛得徹夜難眠,卻被老師一下手勢就治好,令他更領會到脊醫的重要性,也更體會到病人的感受。
香港脊醫第四人 至今只增至二百人
在英國畢業後,吳醫生回港執業,當時是香港第四名脊醫,但即使在今天,香港亦只有約二百名脊醫,卻要為七百五十萬港人服務,等於一位脊醫便要服務三萬七千港人,脊醫不足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以香港嘅人口規模,應該要有二千幾個脊醫先叫合適,依家係少咗十倍。」吳醫生苦口婆心地說。
港人脊骨健康意識差
吳醫生指香港人對健康意識不足,對脊骨健康意識更差,「只係擔心病,有病先睇醫生。好多人都以為睇脊醫只係睇腰骨痛,有啲膝痛、腳痛都唔知要睇,頭暈就更加唔知道(要睇醫生)。」他解釋指,因為頸部有很多神經及血管,如果有骨移位就會壓着血管,血管收窄減少血液流到腦部便會引致頭暈。
除了脊骨健康意識不足之外,吳醫生認為香港人的生活習慣,也令脊骨不健康,「大部分我哋見到嘅,我諗七、八成都係因為坐得唔好,因為對住電腦好難坐得好,同埋我又見到公共交通工具啲座位其實(設計)又唔好,坐得耐會腰骨痛。」
政府和大眾不重視 推廣有難度
有見及此,吳醫生多年來都到處去舉辦講座,希望透過教育令公眾認識脊骨健康,但他坦言是很困難:「首先要學點樣坐,但係好難,因為小朋友無症狀,叫極坐好佢都唔會聽,通常有症狀已經四、五十歲,到時先改姿勢係好難改。」
他也批評政府不重視脊醫這門專業,例如現時公立醫院一個脊醫都沒有,各間大學亦沒有跟脊醫相關的課程。吳醫生指相比起西醫,脊醫發展更被諸多限制:「雖然我哋係註冊咗,但我哋其實唔可以轉介病人去醫院,又唔可以出假紙。」
成立基金 助學生赴英讀脊醫
眼見行業不被重視、得不到發展,深感培訓本地脊醫是刻不容緩,不可以再消極等待,所以吳醫生雖然已經退休接近十年,仍努力推動業界發展。他在2012年更成立了「香港脊骨神經科醫學院基金」,長遠希望在香港設立一間脊醫學院。
此外,基金會在五年前開始,全額資助本地有潛質的學生,到英國修讀為期四至五年的脊醫課程,至今已有五人受惠:「我哋只要求佢哋畢業後返香港行醫,因為係香港人捐錢畀佢哋讀書,呢度需要佢哋。」
寄語學生:醫德高於一切
學得醫術固然重要,吳醫生更想學子有醫德,「德行就係話有同理心,係要感受到病人點樣,有啲病人是無咩錢,負擔唔起治療,但如果你可以減收或者體諒,佢哋會好欣賞。」
今集《港。故》用7分鐘,讓大家認識脊醫這個專業,以及一位護脊仁醫的行醫哲學。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