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0%基層兒童奶類製品攝取不足 新手媽苦候諮詢1個月僅獲奶粉

2022012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調查指本港有逾90%基層兒童未有攝取足夠的奶類製品。
兒童成長階段營養要跟足,惟有研究顯示,本港基層兒童嚴重營養不均,偏食問題嚴重,其中有逾90%未有攝取足夠的奶類製品!然而,社區針對小童營養不均的支援不足,更有3個月大的嬰兒因過輕亟待援助,卻苦等1個月輪候健康院營養諮詢服務,而診症時間卻匆匆完結,僅獲提供增肥奶粉,新手媽媽心中萬千疑問卻無從解答。有團體早前推出社區流動營養診所,為低收入家庭度身訂造兒童營養建議,又呼籲父母切勿用責備的方式糾正子女偏食問題,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民社服務中心聯同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於2021年,進行為期1年的「社區流動營養診所試驗計畫」,調查246名來自低收入家庭、年齡介乎6至11歲兒童的營養狀況,並安排一對一免費營養資訊,教導營養知識,烹飪知識及度身訂造營養食譜,其中31戶有需要的家庭進一步參與焦點小組教育,幫助父母正確管教子女偏食問題。團體於今日(29日)發布《基層兒童營養情況》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顯示,246名受訪兒童中,只有8.1%的基層兒童攝取足夠的奶類製品,嚴重不達標;超過60%基層兒童蔬果攝取量不足;超過50%穀物類攝取量不足;約15%肉類攝取量不足。註冊營養師袁凱琪表示,營養不均對兒童影響深遠,除了容易過重或過輕,也可能便秘,骨骼及腦部發展也會受影響,如體型或身高不理想,也會影響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
另一註冊營養師黃穎羚指出,經整理訪談所得資料,兒童營養失衡有6大因素,包括兒童喜好、父母營養知識、食物價格、父母的喜好、父母廚藝,以及兒童對健康食物的接觸。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受訪家長未能正確掌握營養知識,例如父母不知道兒童每日要飲2杯牛奶,也可以用乳酪或加鈣豆漿代替;亦有父母誤以為多飲水就可以解決便秘問題等。面對子女偏食問題,有父母傾向過於遷就子女的喜好,例如子女嗜甜,便買高糖份的朱古力奶;子女不喜綠色蔬菜,便只挑選其他顏色的蔬菜。另外,也有父母選擇利誘、責罵等方式,除了影響親子關係、用餐氣氛,更無助糾正子女偏食的習慣。
而且,有家長面對子女營養不均的問題,帶著滿腹疑問,卻未有適當途徑獲得資訊。註冊社工林敏芝表示,曾有新手媽媽的3個月大嬰兒體重過輕,排了整整1個月才輪候到母嬰母嬰健康院的諮詢服務,但諮詢卻草草了事,該媽媽僅獲發增肥奶粉,根本沒有時間仔細解答她的問題,且第2次覆診已不是同一人,導致治療缺乏連貫性。
註冊營養師梁穎恩表示,經過營養師及社工的介入,父母的營養知識及烹調技巧有所改善,兒童在五大食物類別的攝取量也更平均,其中54.5%兒童的便秘問題得到改善,66.7%的偏食行為減少。梁強調,計畫注重掌握兒童的喜好,提出建議,例如在大量喜歡的食物中,加入一點不喜歡的食物,減低兒童的厭惡。她又建議家長多鼓勵子女嘗試不喜歡的食物,起碼要10至15次的嘗試才可戒除偏食的習慣,鼓勵父母不要輕言放棄。
團體又建議政府每年為小學生提供45分鐘免費營養諮詢服務,如果有需要覆診,每次諮詢起碼要30分鐘,才更有效解決營養問題。政府也可資助有困難的家庭使用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養諮詢服務,讓專業人士跟進營養不均的情況,並考慮為全港小學生提供營養早餐,包括1份牛奶、1隻雞蛋及適量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