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AI平台分析氣象環境數據 助實時或預測3日內蚊患情況
2023年10月24日 12: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氣候潮濕溫暖,加上人口密度高,容易孳生蚊蟲。現時食環署雖有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但因收集過程繁複,故相關數據滯後2至3星期。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早前開發一套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平台,透過分析蚊蟲數量、氣象及環境等數據,聲稱可實時了解以至預測未來3日的蚊患情況。嶺大團隊現於全港16區、逾30多個地點放置智能滅蚊燈系統,收集實時蚊患數據,發現屯門的蚊患情況相對嚴重,多個地點包括公園等的蚊患風險指數更達最嚴重的8級。團隊期望,數據可供市民、物管及政府參考,作後續的控蚊管理。
嶺大研發的GeoAI平台,透過分析智能滅蚊燈系統所提供的蚊蟲數量及氣象數據,再加上環境數據,例如該區的植物及水源位置等,以及食環署的誘蚊器指數,生成了蚊患風險指數及蚊患風險地圖,市民可透過網上平台,取得各區的實時及未來3日的蚊患情況。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王沛欣教授表示, 相關研究屬於試驗性質,現有30多個夥伴參與,遍布全港16區,參與夥伴包括公私營屋苑、學校、公園至火葬場等。項目至今已收集一年數據,發現屯門的蚊患情況相對嚴重,多個地點包括公園等的蚊患風險指數更達最嚴重的8級。王續指,整體而言,植被、水源較多的地方,蚊患相對嚴重,其次是屋苑、村屋等人口較密集的地點。她提醒,若指數達5級以上,需要加強防蚊控制,例如增加滅蚊頻率、避開高危地區等。
平台以大數據進行分析及預測,王沛欣指出,如要提升系統分析及預測能力,按數值計算,至少要將放置智能滅蚊燈的地點增至100個,期望日後有更多地方參與,包括在康文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及燒烤場等,同時平台亦設有通報機制,鼓勵市民報告蚊患情況,例如被叮咬個案等。她又指,研究團隊會與食環署保持聯絡,期望透過蚊患風險指數協助,在高危地區放置更多誘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