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報告去年增近7倍至150宗 擬年內爭撥80億改善7個排水系統

2024年04月24日 16:5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去年9月初在「百年一遇大暴雨」等因素下,渠務署收到的水浸報告急增。由2022年的17宗,升近7倍至150宗;而2021年則錄90宗,前後3年共有257宗水浸報告。其中有22處地點出現多於一次水浸。署方指,水浸主要因排水口或集水溝被樹葉、泥沙或雜物阻塞所致。署方擬今年度為7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爭取撥款。
發展局今日(24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質詢時披露,去年150宗水浸中,其中元朗為重災區有32宗,其次為分別錄18宗的東區及西貢區,北區亦錄11宗。2022年的17宗則分別有4宗位於元朗及大埔區。至於2021年的90宗,最多的北區佔23宗,其次為灣仔區,錄11宗。
局方指出,本港去年9月屢受極端天氣影響。其中天文台總部於9月7日晚錄得1小時158.1毫米雨量,是天文台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去年9月和10月,天文台錄得的累計雨量達1,600毫米,佔全年平均雨量約60%。儘管面對破紀錄暴雨,香港雨水排放系統的整體排洪能力仍發揮了功用,社會亦在最短時間內回復正常運作。
發展局提到,渠務署計劃在今年度爭取撥款約80億港元,改善旺角、黃大仙、觀塘、九龍城、港島東、大埔、沙田及西貢區雨水排放系統。署方亦正為有關工程項目同步進行招標,以壓縮工程合約的採購時間,以期望在獲得撥款批准後盡快開展改善工程,目標在大約3年半至6年內分階段完成7項工程。
局方又說,自去年9月至今,渠務署正在全港進行約120項小型改善工程,包括改善現有進水口及加建路邊集水溝和排水渠等,這些工程已大致完成;亦已識別全港約220個容易受雜物或枯葉等阻塞而出現水浸的位置。每當預測暴雨來臨前,會加強巡查,如發現淤塞,立即安排進行清理淤塞渠道等工作,以減低水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