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視死亡為「甩難」 機構倡生死教育融入學科
2024年09月16日 02: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發現本港中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傾向正面。
世界多個地區的生死教育發展愈趨成熟,但本港相關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有研究發現本港中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傾向正面,面對死亡時都傾向接受,但有小部分視死亡為可解除生命的苦難和重擔,情況令人擔憂。有老師認為,學校無論人力和資源都不足,所以甚少有教授生死題目的經驗。
研究由MWYO青年辦公室與香港生死學協會進行,以問卷及對話模式了解本地中學生對生死看法,共有兩間中學參與,共收到277份有效問卷,同時兩間中學各邀請了13位學生參與對話。
生命意義有四個要素,包括生活品質、生命價值、生活目標和生活自由。研究發現學生對該四個要素的平均分大致在3.0分至3.3分(5分為滿分),看法傾向正面。學生大多認為死亡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死亡態度的總平均分是2.89,即學生對死亡的態度都傾向接受。
學生對生命與物質之間的取捨反應不一,部分人認為珍惜生命與保持健康十分重要,覺得這樣才可做更多想做的事情;但有部分學生覺得權力和金錢比較重要,認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過想要的生活,好過營營役役地活得長久。
有老師認為學校無論人力和資源都不足,所以甚少有教授生死題目的經驗。研究機構建議教育局修訂《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將「生命教育」改為「生死教育」,加強離別與死亡相關的教育元素。另外,可將生死教育融入各學科中,老師可在原有課堂上,帶出一些有關生死的課題,讓學生常作思考和討論。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副總監黎卓然表示,各持份者應積極透過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發展出多元化的生死教育,開展討論生死的公共空間,讓社會更多人士認識和了解生死教育的好處。